9月21日靈修

光榮進耶路撒冷

馬太福音21:1-9;馬可福音11:1-10;路加福音19:28-40;約翰福音12:12-19

詩歌:和散那

和散那, 和散那,
和散那歸於至高神!
2X

我們齊聲讚美 祢至聖尊名
權柄尊榮歸主我神
和散那歸於至高神

榮耀, 榮耀,
願榮耀歸萬王之王
2X

我們齊聲讚美 祢至聖尊名
權柄尊榮歸主我神
願榮耀歸萬王之王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閱讀或視聽經文。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靈訓:

約翰福音的敘事接著說,

2. 耶穌和過逾越節的朝聖者(約十二12–19) 約翰將場景從伯大尼那裡一頓安靜的晚餐,轉換到耶路撒冷一次喧囂的公開遊行。四福音書裡都記載了這件事,這些記載可以互相參照。這是主耶穌在地上服侍時唯一一次允許的“公開遊行”。他這樣做,是為了應驗舊約聖經的預言(亞九9)。結果卻使宗教領袖對他的敵意越發加增,最終導致他被釘十字架。 那天,人群中有三群不同的人:(1)從猶太地以外上來過節的人(約十二12、18);(2)曾目睹拉撒路復活的當地人(約十二17);(3)密切關注耶穌節期動向的宗教領袖(約十二19)。每逢過節,百姓都懷著熱切的期待,他們想知道耶穌是否會來耶路撒冷,他要做什麼。表面看來,耶穌是在設法發動一場起義,自立為王,但其實主心裡想的可不是這個。 這件事對耶穌意味著什麼呢?首先,這是他順服父神旨意的行動。先知撒迦利亞曾預言,彌賽亞會以這種方式進入耶路撒冷(亞九9),而耶穌應驗了這一預言。“錫安的女子”是耶路撒冷城的別名(耶四31;哀二4、8、10)。耶穌無疑是在向百姓公開宣告,他就是以色列的王(約一49),是神所應許的那位彌賽亞。無疑,很多朝聖者都盼望此時他能打敗羅馬人,釋放以色列民族得自由。 這次示威遊行對羅馬人又意味著什麼呢?聖經中沒有記載羅馬人的觀點,但那天他們肯定在密切關注此事。在一年一度的逾越節期間,有些猶太民族主義者試圖鼓動百姓,這並不罕見,或許羅馬人認為這次遊行也屬那類事件。我想像得到,有些羅馬士兵觀看耶穌“榮入聖城”時一定在嘲笑,因為這跟他們在羅馬舉行的“羅馬式凱旋”慶祝儀式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每當羅馬將軍在國外打仗得勝,殺敵五千以上,並奪得新的領土,他返回羅馬時,人們就會為他舉行“羅馬式凱旋”歡迎儀式。這是羅馬版的美國“彩帶遊行”,但場面更加壯觀。得勝者會獲准展示他繳獲的戰利品和俘虜的敵軍將領。遊行終點設在競技場,會有戰俘在那裡鬥獸,為羅馬百姓提供娛樂。與“羅馬式凱旋”相比,主耶穌榮入聖城根本算不得什麼。 “榮入聖城”對以色列民意味著什麼?朝聖者歡迎耶穌,將衣服鋪在耶穌腳前,又揮舞著象徵和平與勝利的棕樹枝(啟七9)。他們引用的是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6節,那是一首彌賽亞詩篇;他們宣告耶穌是“以色列王”。可是在他們這麼熱切地歡迎耶穌時,耶穌卻在哀哭(路十九37–44)! 耶路撒冷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平安之城”或“和平的基石”,百姓都在盼著耶穌帶給他們渴盼已久的平安。然而,耶穌卻為他們哀哭,因為他預見到這個民族要經歷戰爭、苦難、毀滅,百姓也要流離失所。耶穌誕生時,天使宣告了“地上平安”(路二13–14);但耶穌在服侍時,卻宣告“地上⋯⋯叫人紛爭”(路十二51及以下)。眾人大聲呼喊“在天上有和平”(路十九38),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天上才是現今唯一有和平的地方! 以色列民族浪費了神給她的機會;她的領袖們並不知道神要來造訪的時間。他們不懂得自己的聖經。將來以色列人看見他們的王時,情景將會截然不同 (啟十九11及以下)!耶穌會在榮耀中降臨,而不是在卑微中來到;天軍也會伴隨他左右。那將是一個得勝的場面,因為耶穌來,要打敗他的仇敵,建立他的國度。 聖經一再重複這個主題:若不先經歷苦難,就不會得著榮耀。耶穌知道在進入榮耀之前,他必須先在十字架上受死(路二十四26)。但彌賽亞受苦與先知所宣告的榮耀國度之間有什麼關係,猶太神學家頭腦中並無清晰的概念。有些教師認為有兩個彌賽亞,一個會受苦,另一個則會作王。連主自己的門徒也不清楚當時發生的事(見約十一16)。 對於主耶穌“榮入聖城”,猶太領袖們有什麼回應呢?當法利賽人看到大批群眾聚集並尊榮耶穌時,他們確定耶穌在那天取得了勝利。他們正期待逾越節期間發生某種公眾性叛亂。說不定耶穌會行一個大神跡,用那種方式贏得焦躁不安的百姓的青睞。可見,他們根本不明白主的心思和意念!他們沒有意識到,耶穌正在“迫使他們”,好叫公會在逾越節期間動手。神的羔羊必須在逾越節捨命,和逾越節羔羊被宰殺的時間一致。 “看哪⋯⋯世人都隨從他去了。”(約十二19)這句話既是誇張,也是預言。在下一部分,我們會遇見從以色列之外來的朝聖者。

現在我們將要進入馬太福音的第四部分:“王被棄絕”。在這部分裡(太二十一1–二十二14),主耶穌揭露了以色列的罪惡,解釋了宗教領袖為什麼拒絕他和他所傳的信息。

一、靈裡的盲目(太二十一1–9) 逾越節將至,大約有兩百萬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城內外。這是耶穌傳道生涯中唯一一次有計劃部署的公開遊行。在此之前,他總是吩咐人不要傳他是誰,也刻意避開公共場合。 耶穌為什麼要安排這次遊行呢?其一,他要遵行神的話,應驗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的預言。這個預言只可能是針對耶穌基督的,因為他是唯一可以證明自己是以色列王的那位。我們通常不會把低賤的驢與君王身份聯繫在一起,但驢確實是猶太君王御用的動物(王上二32及以下)。其實這次涉及兩頭動物:母驢和驢駒。耶穌騎著驢駒,母驢走在旁邊。 對照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的預言,我們會發現馬太的引用有幾個特別之處。撒迦利亞的預言以“應當大大喜樂”開頭,馬太省略了這個短語。當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他哭了!審判即將來臨,他(或百姓)怎能喜樂呢? 馬太也省略了“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這句話。主來到耶路撒冷是悲憫和恩典的舉動,不是為了施行公義或審判。他賜救恩給以色列人,只是他們拒絕接待他(約一11)。等以色列再次見到這位王的時候,他將騎著白馬在大能和榮耀中出現(啟十九11及以下)。 耶穌所騎的這頭驢駒從來沒被騎過(可十一2),但它溫順地負起了擔子。母親的陪伴當然有幫助。但我們要牢記,騎在它身上的是王,他“管理⋯⋯一切的羊牛、田野的獸”(詩八6–7)。耶穌騎著它,讓它服服貼貼地效命,這又一次證實了他的君王身份。 這次公開遊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促使猶太領袖採取行動。當他們看到百姓自發地擁戴耶穌,便定意要除滅他(見約十二19)。舊約預言,神的羔羊將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這次基督廣受歡迎的遊行,激起了這些領袖採取行動。 百姓不僅用言語也用行動來宣稱耶穌是他們的王。他們引用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5至26節,大聲喊著“和散那”,意思是“求你拯救!”這首詩篇明顯帶著彌賽亞詩篇的特質。之後幾天,耶穌也會引用這首詩,把它用到自己身上(詩一一八22–23;太二十一42)。 要記住,來過逾越節的百姓至少由三個群體組成: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從加利利來的人,以及見過耶穌使拉撒路復活的人(約十二17–18)。這個神跡的流傳無疑促使了這麼多群眾的聚集。人們都想親眼見見這個行神跡的人。 然而,猶太人仍不認耶穌是他們的王。是什麼導致他們靈性的盲目呢?首先,宗教領袖從他們那裡奪走了神話語的真理,用人所設定的傳統取而代之(路十一52)。這些領袖並不關心真理,只關心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約十一47–53)。他們執意宣稱:“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即便主所行的神跡都無法讓他們信服。抵抗真理越久,他們就越發盲目(約十二35及以下)。

回到馬可福音的敘事逾越節時候的耶路撒冷讓猶太人喜樂,讓羅馬人絕望。成千上萬虔誠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抵達聖城,他們情緒高昂,心裡充滿民族熱情。逾越節期間,耶路撒冷的人口會增加三倍多,羅馬軍隊必然感到特別緊張。狂熱的猶太教奮銳黨可能刺殺羅馬官員或煽動暴亂,而且猶太教各個宗教團體之間也會發生摩擦。就在這種緊張形勢下,神的僕人來了,還有一個星期,他就要被釘死在城外。這部分經文讓我們看到神的僕人如何實行他的三個職分。

1. 僕人君王(可十一1–11) 如果旅行者走耶穌那條路,首先會抵達伯大尼,然後來到伯法其,伯法其距離耶路撒冷約兩英里。這裡的海拔約2,600英尺,可以俯瞰整座聖城,風景極好。在這裡,主耶穌準備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一件他反復禁止的事:他將允許門徒公開展示他的尊貴身份。 耶穌需要一個驢駒,就派兩個門徒去伯法其找驢駒。今天很多人以為驢子不過是一種卑微的牲畜,只能用它來馱東西,但古時候,驢子是一種高貴的坐騎,適合君王的身份(王上一33)。主耶穌需要用它來成全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的彌賽亞預言。馬可沒有引用這節經文,也沒有提及,因為馬可的讀者主要是外邦人。 耶穌成全了這個預言,實現了兩個目的:(1)他宣佈自己是以色列的王,是彌賽亞;(2)他故意挑戰宗教領袖。這個行為啟動了猶太人正式謀害耶穌的計劃,最終導致耶穌的被捕、受審和被釘十字架。猶太領袖本來已經決定不在逾越節抓耶穌,但神有別的計劃。神的羔羊必須死在逾越節。 朝聖的人裡面有很多愛國的猶太人,他們加入遊行隊伍,歡呼耶穌是王,是大衛的子孫,奉主名而來的。加利利人在遊行隊伍中特別醒目,還有那些見證拉撒路死裡復活的眾人(約十二12–18)。有時候,有人說那些在棕樹枝主日高喊“和散那!”的人就是那些在受難日大喊“釘死他!”的人,但這種說法不對。那些想釘死耶穌的人,多數來自於猶太地和耶路撒冷,而加利利猶太人則同情耶穌,支持耶穌的侍奉。 古時候,迎接君王要把衣服鋪在地上,然後鋪上節慶的樹枝(王下九13)。“和散那!”的意思是“現在求你拯救!”這個詞來自於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5至26節。當然,耶穌知道眾人引用的是描寫彌賽亞的詩篇(聯繫詩一一八22–23與太二十一42–44和徒四11),但他允許他們在前面開路,高聲喊叫。他這是公開宣告自己是以色列的王,是大衛的子孫。 羅馬人看到這個場面會怎麼想?畢竟,羅馬人很擅長組織遊行和公眾活動。今天我們稱這件事為“榮入聖城”,但沒有一個羅馬人會認為耶穌進城有什麼了不起。正式的“羅馬榮耀遊行”是非常壯觀的。羅馬將軍打了勝仗回到羅馬的時候,羅馬人會精心組織一場正式遊行,讓他接受全城的人歡呼。遊行要展示各種戰利品和顯赫的俘虜。得勝的將軍站在一個金戰車裡,有祭司焚香致敬,眾人高喊他的名字,齊聲讚美。遊行的終點是競技場,眾人在那裡觀看俘虜與野獸廝殺,作為一種娛樂。這就是“羅馬榮耀遊行”。 主耶穌的“榮入聖城”不像羅馬人這樣大張旗鼓,但也是慶祝勝利。耶穌是受膏的君王和救主,但他的戰爭是屬靈的,不是軍事的。羅馬將軍要殺死至少五千敵軍才算得勝,但是,幾個星期之內,基督的福音就要“征服”五千猶太人,轉變他們的生命(徒四4)。基督的“勝利”是用仁愛克制仇恨,用真理戰勝謬誤,用生命擊敗死亡。

回到路加福音的敘事,根據傳統的教會曆法,主最後一周服侍期間發生的事大致如下:

禮拜天——榮入聖城

禮拜一——潔淨聖殿

禮拜二——與猶太首領辯論

禮拜三——一天休息

禮拜四——預備逾越節

禮拜五——受審、被釘十字架

禮拜六——躺在墳墓裡

禮拜天——從死裡復活

要記住,猶太人的一天是從日落到日落,所以我們的禮拜四晚上應當是他們的禮拜五,逾越節那一天。

1. 預備(路十九28–36)。驢駒的主人是主的門徒,他為主預備好了一切。這個計劃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猶太首領已經傳出話來:無論是誰,只要公開承認基督,就會被逐出會堂(約九22)。猶太首領密謀要殺害耶穌,因此保護驢駒的主人顯得尤其重要(約七1、19、25,八37,十一47–57)。 我們認為驢是低賤的動物,但對猶太人來說,它卻是適合君王身份的坐騎(王上一33、44)。耶穌騎著驢駒(路十九35),母驢走在一旁。驢駒從沒被人騎過,卻順服耶穌,這表明主對被造之物的主權。把衣服鋪在牲口身上和地下,揮舞樹枝,鋪樹枝在地上,這些都是猶太人迎接君王的傳統。

2. 慶祝(路十九37–40)。這是耶穌唯一一次允許為自己的緣故公開遊行,他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耶穌是在成就預言,以以色列王的身份出現(亞九9)。我們沒法判斷群眾對此到底明白多少,儘管他們回應時引用了彌賽亞詩篇來讚美神(詩一一八25–26)。毫無疑問,很多逾越節的朝聖者認為耶穌那時要除掉羅馬侵略者,建立榮耀的國度。 這次遊行的第二個原因,是迫使猶太宗教領袖採取行動。他們曾希望在逾越節之後逮捕耶穌(太二十六3–5),但神已經命定他的兒子必須在逾越節作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被殺(約一29;也見林前五7)。此前各種嘗試逮捕耶穌的企圖都失敗了,因為“他的時候還沒有到”(約七30,八20;也見約十三1,十七1)。領袖們看到這樣大規模的公開慶祝,知道他們不得不動手了,而猶大的樂意合作為他們解決了難題(太二十六14–16)。 慶祝的主題是和平。路加醫生以天使的宣告——“地上平安”(路二14)開篇,但現在的主題是“天上的平安”。因為這位王被拒絕,地上不會再有平安。相反,神的國和邪惡的國之間將有持續的苦戰(路十二49–53)。地上雖沒有平安,但感謝主,因著他在十字架上的作為,天上有了神的平安(羅五1;西一20)。今天的呼籲是,“與神和好”吧(林後五17–21)!

默想:

主耶穌騎驢進城的心情如何?我想一定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接受人群前簇後擁,又騎在驢駒子上,彷彿君王登基遊行那般,百姓們拿着棕樹枝,喊着和散那,這不就是彌賽亞應受的待遇嗎?另一方面主耶穌知道受難的時刻近了,就是這群百姓將會棄絕祂,門徒將會背叛祂,甚至有一位要賣祂。我是否也能體會主的心情?祂來不是要作軍事領袖或是地上的君王,即使人們誤解了祂,祂乃是要作罪人的救主,我生命的主!有一天當主再來的時候,我也要拿着棕樹枝,喊着和散那,但是現在求主使用我像那匹驢駒子,讓世人認出基督是王!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來作罪人的救主,我生命的主!有一天當祢再來的時候,我也要拿着棕樹枝,喊着和散那,但是現在求主祢用我像那匹驢駒子,讓世人認出基督是王!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