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靈修

3月21日靈修

待人要如人待己

馬太福音7:12;路加福音6:31

詩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所以無論何事,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視聽或閱讀經文。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靈訓:

耶穌在此所教導的「道德金律」,為東西文化許多宗教、哲學所接受並倡議的普遍原則,並非耶穌所獨有,然此一原則若無進一步的闡述,則可能導致各類的誤用:諸如出於自私的動機,為期望他人給予自己某些好處,而選擇禁戒或實踐某事;或者以自我為標準,來正當化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將焦點放在利益上的互惠,以此迫使他人回饋。故此一普遍原則在應用時,需進一步釐清,以避免誤用。 猶太教傳統中,「道德金律」通常聯繫到利19:18「要愛鄰如己」(《和》作「要愛人如己」)的教導,「他爾根」即以「凡你所不認同的,不要做在你鄰舍身上」來詮釋利19:18的「要愛鄰如己」。法利賽人希列學派的創始者拉比希列(主前一世紀中葉-主後一世紀初)曾說:「凡你所恨惡的,不要做在你鄰舍身上,這便是律法的整體,其餘的部分為對此的延伸。」很可能也是以「道德金律」來聯繫到「要愛鄰如己」的命令(猶太人以「愛鄰如己」為律法的總綱,對照路10:25–27)。 耶穌在此使用「道德金律」,同樣應是要聯繫到利19:18「要愛鄰如己」的命令(對照5:43–44),以此指出,對他人應有同理之心。他採用肯定陳述的形式,則有可能是要強調,在一切人際關係中,耶穌的門徒必須採取主動,先以善意對待他人(對照5:39–42、5:44–48、7:1–5),以致人際間互惠的良性循環,得以發生。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金律”,是聖經中被人誤解最深的經句之一。這句經文既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主旨,也不是神的救贖計劃。這個偉大的真理應當成為我們待人接物的準則。它針對的只是信徒群體,必須要在信徒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得到操練。人若真正遵行這條原則,就不會故意說出或做出傷害自己和別人的事。若不按這條原則評判人,我們就可能會變得驕傲挑剔,屬靈品格也會受到影響。 操練這條法則可以彰顯出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愛,使我們能以幫助他人,甚至是那些想要傷害我們的人。 但要記住,踐行這條法則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都希望自己和別人從神那裡得到最好的,但總有人抵擋神的心意,這些人會起來攻擊我們。我們是鹽,鹽會刺痛裂開的傷口;我們是光,光能暴露污穢。此處的對觀經文為路6:31。這個原則控制了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有任何人照著它來生活,他就不需要再有其他的指引。在基督徒之前,已經有人從反面提出這個律則。希列(Hillel)就曾對一個詢問者說:「你所憎惡的事,別做在你的鄰舍身上,這就是整個妥拉(Torah),其他不過是這一點的解釋罷了」也有反面的形式,許多不同文化中也有許多哲人提出類似的敎訓。但饒有深義的是,耶穌用正面的形式提出這條律則,似乎沒有別人曾經如此做。跟從祂的人禁止去做他們不喜歡別人做在他們身上的事,這對耶穌而言是不夠的。他們在行善上必須是主動的。

默想:

此時此刻,我是否有想到在哪件事上、對哪個人,自己沒有按此教導去行?這個教導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同小異,但是有消極與積極的分別,我可能是個有禮貌的人,但是僅止於不讓人感到不舒服,而不是為了他們的好處,去多做一些對他們有益的事。我也會因為怕得罪人,而敬而遠之,不說真心話。我也會怕麻煩,而不願去關心某些心理有問題的弟兄姊妹。如果是我需要幫助,我也期待別人來陪伴我,但是我卻無法照樣去行?求主幫助我。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使我的生命中遇到過陪伴我、幫助我的基督徒,他們有按此教導去行,求主幫助我不因為怕得罪人,而對弟兄姊妹敬而遠之,不說真心話。也不因為怕麻煩,而不願去關心某些心理有問題的弟兄姊妹。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