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靈修

釘祂在十字架上!

約翰福音19:4-15

詩歌:奇妙十架

 1. 我今思念奇妙十架,榮耀君王付上贖價,
名利、富足當作有損,矜誇、驕傲我願放下。
2. 不敢自負、不再誇口,基督捨命恩典豐厚,
不愛虛榮、拒絕誘惑,基督寶血完全足夠。
3. 救主全身創傷累累,憂傷、慈愛緊緊相連,
愛憂何曾如此交織?荊棘竟然化作冠冕!
4. 浩瀚宇宙縱然屬我,奉獻所有,恩典難忘,
愛,何奇妙,何等神聖!驅使我為祢盡獻上。

誰能明白,誰能明白,耶穌犧牲的愛?
誰能明白,誰能明白,耶穌犧牲的愛!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視聽或閱讀經文。

播放視頻

靈訓:

彼拉多第三次走出來面對人群(約十八29、38,十九4),這一次他把耶穌帶在身邊。他以為,這位被鞭打、被羞辱的囚犯出現在眾人面前,他那副樣子總可以在他們心中喚起些許的憐憫吧,但一點兒也沒有。彼拉多第二次宣告說,他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但他的話只在人群中激起更多仇恨。彼拉多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他想告訴眾人,“你們看這個可憐的傢伙!難道他受的苦還不夠嗎?可憐可憐他吧,讓我放了他吧。”彼拉多付出了努力,可算為高尚,但並未奏效。 彼拉多的算盤失敗了,這讓我們學到一個重要功課:人類的情操不足以使失喪的罪人得救。有一種罪得救贖的觀點被稱作“道德影響論”,這位巡撫所做的努力就可歸入這個範疇。道德影響論是這樣表述的:因著我們的主所受的苦難,罪人的心就會被感動,從而轉離罪,開始愛神。這套說辭純粹是主觀的願望,沒有看到神的聖潔,也沒有看到神的公義得滿足是何等重要。 世上若還有人會被憐憫心打動,那就是彼拉多面前的這群猶太人了。有哪一個民族比猶太人受苦更多呢?他們的同胞,這位猶太人的先知,正在羅馬人手下受著不公正的殘酷折磨,這一切就發生在他們眼前!但這群猶太人卻沒有悔改,甚至沒有流露出絲毫的同情。如果這些親眼看到基督受苦的人尚且不悔改,那麼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這些沒有看到、只是讀到他受苦的人還有什麼指望悔改呢? 十字架並不僅僅展示出無辜的人受苦。在那個十字架上,神的兒子為世人的罪付上了代價,借此宣示了神的愛,捍衛了神的聖潔和公義。我們並不是因覺得耶穌受苦可憐而得救。我們得救,是因著從自己的罪中悔改,並信靠那位無罪的代罪者耶穌。裡昂·莫裡斯博士(Dr. Leon Morris)寫道,“基督的死若沒有任何實際成就,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只是一場表演而已,此外沒有別的意義。” 這也不是說,信徒思想十字架和默想基督的受苦不對。人們耳熟能詳的那首聖詩《奇妙十架》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耶穌為我們付上的代價,但我們絕不可把多愁善感與真正的屬靈情感混為一談。在教會崇拜時落淚是一回事,崇拜過後還仍然願意付出、願意受苦、願意服侍則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單是思想十字架的苦難,還要背起十字架。 彼拉多第三次宣告:“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聽見這樣的話,人群或許會喊叫,“那你為什麼鞭打他?”彼拉多言行不一致。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就像許多政客一樣,希望找到一個令人皆大歡喜的折衷點。中國古代賢哲孔子把“懦弱”定義為“見義不為”。 在場的宗教領袖毫不遲疑地回答他:“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神的兒子。”(約十九7)其他三卷福音書沒有記載這句話(請參看太二十六63–64)。然而,約翰這樣記載,正符合了他寫這卷福音書的目的(約二十31)。

4. “你是哪裡來的?”(約十九8–16) 神祇下凡,這種故事在羅馬人和希臘人的神話中比比皆是(請留意徒十四8–13)。所以,彼拉多聽到“神的兒子”這話就害怕了,他很可能想到了神變成人來到世上那種故事。耶穌的儀態和他所說的話已經給這位巡撫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從未遇到過這樣一位囚犯。莫非他真是神靈下凡嗎?莫非他有超然的法力嗎?難怪彼拉多害怕了!再者,他的妻子不是也曾送信給他,讓他不要管耶穌的事嗎(太二十七19)?耶穌甚至托夢給她! 耶穌為何不回答彼拉多的問題?因為他已經回答了(約十八36–37)。我們若不能按已知的真理來行事,神也不會向我們啟示新的真理,這是基本的屬靈原則。此外,彼拉多也曾表明他本人對屬靈真理不感興趣。他在意的是趕快審完拿撒勒的耶穌一案,同時維護耶路撒冷的和平。他不配聽耶穌回答他的問題! 恐懼和怒氣常常並行。當我們恐懼的時候,是很軟弱的,於是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想要故作剛強。彼拉多提醒耶穌,說他有羅馬人給他的權柄,他所做的就是這樣。但他所說的話沒有展現出能力,反而證明了他的軟弱。他若真的有權柄釋放耶穌,那為什麼不釋放呢?他自誇的話就定了自己的罪。 當然,我們的主在希律面前不作聲,在彼拉多面前也不作聲,這應驗了以賽亞書五十三章7節的預言。彼得鼓勵受苦的基督徒效仿耶穌的這個美德(彼前二18–23)。 約翰福音十九章11節記載了我們的主對彼拉多說的最後一段話。這段話表明他信靠父神,降服在神的旨意之下(見彼前二23,四19)。一切權柄都來自神(羅十三1及以下)。耶穌首先是降服於神的旨意,他才能降服於羅馬和猶太人。彼拉多誇說自己有權柄(約十九10),但耶穌提醒他說,他的所謂權柄只不過是神賜給他的。有一天神要讓他交帳,交代他是如何使用他的特權與責任的。 耶穌說“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究竟是誰?當然不是神,因為神不犯罪,也不能犯罪。耶穌指的是那位腐敗的大祭司該亞法,他早就想置耶穌於死地了(約十一47–54)。該亞法熟讀聖經,他也有許多機會來考察證據。然而他卻刻意閉上眼睛,硬起心腸。他就是不想讓耶穌受到公正的審訊。就是他的那班死黨鼓動暴民,讓他們喊出“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不過是靈裡瞎眼的外邦人,而該亞法卻是熟讀聖經的猶太人。因此,該亞法的罪更重,而不是彼拉多。 彼拉多真是進退兩難!他要怎樣著手調查才能搞清楚耶穌是不是“神的兒子”啊?但他確乎找不到證據,來證明耶穌是作亂之人或煽動叛亂的人。他最後一次鼓起勇氣,試圖釋放耶穌。約翰沒有詳細記載彼拉多到底採取了哪些步驟(希臘原文可譯作:“他一直試圖釋放他”),但無論是什麼步驟,都以失敗而告終。實際上,人群開始把矛頭指向彼拉多,說他若釋放耶穌,就是對凱撒不忠。對一位巡撫而言,這項指控他可擔待不起。於是他正式定案,把耶穌帶出去釘十字架。馬太記載說彼拉多在眾人面前洗手(太二十七24),但這樣做絕沒有洗淨他的心。受審的不是耶穌,而是彼拉多! 約翰採用的很可能是羅馬人的計時系統,若是這樣,“第六點鐘”就是早晨六點。馬可記載說耶穌被釘的時候是在“第三點鐘”,按猶太人的計時系統算起來,這應該是指上午九點鐘。由於約翰寫的是“約有六點鐘”,我們不需要搞清楚把耶穌從彼拉多的大廳押解到各各他為何需要三小時的時間。 “預備”指的是為安息日做預備(見約十九31),而安息日是從那一天(星期五)的日落時分開始。此外,這個安息日也是逾越節,因而是一個特別神聖的日子。這些宗教領袖關心傳統,卻不大關心認識真理和順服神的旨意。在這樣一個神聖的日子裡,他們把自己的彌賽亞,神的兒子耶穌釘上了十字架! 群眾最後說的兩句話是:“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路十九14)。

默想:

我是否也會喊着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這實在不像是猶太人口中出來的話?操弄民粹的下場往往是暴民政治,法國大革命並沒有帶來更好的政治環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我如果在場,可能也會被煽動吧?誣賴耶穌是叛國行動的領導者,居然還得到群眾的響應?人性真是可怕,那種骨子裡的兇殘,顯露無遺。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為我忍受暴民的脅迫!祢明明是我的主、我的王,卻要接受鞭打?都是為了拯救像我這樣不配的罪人?我如果在場,是否也會喊着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求祢幫助我不要輕易被煽動。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