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靈修

耶穌向門徒顯現

路加福音24:36-43;約翰福音20:19-23

詩歌: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朗誦)
最大的驚喜
加上最困惑的懷疑,
最大的快樂
加上最深刻的憂懼,
昏黑的暗夜中門徒又重聚,
所有的門窗
在恐懼中都一一緊閉。
主果真復活了嗎?
這說法多麼無稽!
有什麼例子能說明
冰涼的死者
可重獲生命的氣息,
我們知道
祂曾行過許多的神蹟,
但這一件,
叫我們不免半信半疑。

但忽然在他們面前,
出現了無比的基督,
祂的眼中
含著他們熟悉的凝注,
祂向他們展示
祂帶著釘痕的手足。
「你們這些被法則
統制慣的心靈,
為什麼不能相信
法則之上的主?
你們寧可忍受死別的痛苦,
卻拒絕相信復活的祝福;
你們寧可為我的死而哀哭,
卻無法為我的勝利歡呼。
請看我深深的傷痕,
請將你的指頭探入,
請相信而且承認
從此以後,死亡再不是咒詛。
你們也將享受復活的權利,
因為我正是一架葡萄的初熟。
因此你們也將站在生死之外,
成為世間一支新的種族。
所以,
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
在這悲哀的土地上,
將歡欣的消息宣佈。」
(詩班)
無比的愛!無比的愛!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無比的愛!
是主基督之愛,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祂是荊棘冠冕王,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祂是被釘死之王,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主從死裡復活,
復活,復活,復活,
從死裡復活!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主從死裡復活,
復活,復活,復活,
復活正如祂說!
(哈利路亞,祂已復活!)
阿門!阿門!
阿門!阿門!
阿門!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閱讀或視聽經文。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靈訓:

路加福音的敘事

愁煩的心:主開了他們的心竅(路二十四36–46) 那天發生了這麼多激動人心的事情,又有這麼多難以明白的事,十個使徒和別的信徒晚上就聚在一起,彼此分享見證。當革流巴和他的朋友講述他們的故事時,耶穌親自出現在屋子裡!而門都是關著的(約二十19)! 你可能以為信徒會長噓一口氣,歡唱讚美詩,但是相反,他們大驚失色、驚慌失措、愁煩不安(路二十四37–38)。他們以為耶穌的鬼魂出現了!儘管他們當中有幾個人早就見過復活的基督,但一切發生得這麼突然,他們毫無準備。馬可福音十六章14節暗示,他們表現出來的恐懼與內心的狀況與有關。 耶穌設法使他們平靜。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祝福:“願你們平安!”主甚至重複這一祝福(約二十19–21)。“賜平安的神”已經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他們沒什麼好怕的(來十三20–21)。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人們現在得以與神和好(羅五1),享受神所賜的平安(腓四6–7)。 為使他們平靜下來,主把自己受傷的手和腳給他們看(詩二十二16),使他們確信自己不是鬼魂。讚美詩作者有時會提到主的“傷痕”,但聖經根本沒提到“傷痕”。髑髏地的“釘痕”確實留在主榮耀的身體上(約二十24–29),它們如今仍在主身上(啟五6、9、12)。有人說得好,在天上,人所留下的唯一痕跡,就是救主身上的、主在髑髏地所受的傷痕。 耶穌甚至吃了一些蜂蜜和魚,來向疑惑的跟隨者證明他確實活著,是真實的。主還邀請他們摸他的身體(路二十四39;約壹一1)。以我們有限的知識,我們不能解釋人的身體怎能既有實實在在的骨肉,又能穿牆而過現身消失,也不能明白耶穌的身體怎麼已得著榮耀,卻仍帶著十字架的印跡。但我們確實知道,我們有一天會像主,分享他的榮耀(約壹三1–2)。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1節描述了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他們正喜得不敢信”。這簡直太棒了,不像是真的!雅各聽到約瑟還活著的消息時,也是這種感受(創四十五26–28);當神拯救以色列人時,他們也經歷到這種感受(詩一二六1–3)。耶穌告訴門徒,他們再見到他時會歡喜快樂,這應許應驗了(約十六22)。

約翰福音的敘事,耶穌活著,這消息不脛而走,在跟隨他的人中間流傳。人們開始還不是那麼徹底相信,後來卻積極熱心地傳揚。就是他的門徒在初次聽到這消息時也不信,多馬甚至要求看證據。然而,無論在哪裡,只要有人被他復活的事實所折服,他們的生命就得轉變。實際上,如今你也可以有這種被轉變的經歷。你看看約翰福音二十章19至31節裡記載的那些人,他們的生命有何等大的改變啊!請你反躬自問:“我自己有沒有遇到復活的基督?他有沒有改變我的生命?” 從恐懼到勇氣(約二十19–25) 安息日那一天,我們的主在墳墓裡安息。一星期的第一日,他從死裡復活了。有許多人把星期日稱作“基督徒的安息日”,可這一天不是安息日。一星期的第七日是安息日,是為了記念神完成了創造的工作(創二1–3)。而主日卻是為了記念基督完成了救贖的工作,即“新造”的工作。父神六天工作,然後安息了。聖子在十字架上受了六個小時的苦,然後安息了。 神把安息日賜給以色列,作為以色列人屬他的“記號”(出二十8–11,三十一13–17;尼九14)。整個民族都要在這一天讓身體休息,重新得力,無論是人還是牲畜。然而,神並沒有吩咐以色列人把這一天作為聚集敬拜的特別日子。令人遺憾的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在守安息日的事上加上了各種各樣的限制,最終把這個祝福的日子變成了捆綁人的日子。耶穌尊重安息日,但他卻刻意違反安息日的傳統。 我們的主在他復活的那個星期的第一日裡至少顯現了五次: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一次(約二十11–18),向其他婦女顯現一次(太二十八9–10),向彼得顯現一次(林前十五5;路二十四34),在去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一次(路二十四13–32),向不包括多馬在內的十個門徒顯現一次(約二十19–25)。下一個星期日,門徒再次聚首,這次多馬也在場(約二十26–31)。信徒似乎從一開始就在星期日晚上聚集,星期日遂被稱作“主日”(啟一10)。早期教會似乎也是在一星期的第一日聚集到一起,來敬拜主,同時記念他的受死與復活(徒二十7;林前十六1–2)。 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時候,安息日已經結束了(可十六1)。他是在一星期的第一日復活的(太二十八1;路二十四1;約二十1)。從一星期的第七日變到第一日不是受到了某些教會法令的影響,而是從一開始由第一批信徒的信心和見證帶來的結果。好多個世紀以來,猶太人的安息日一直與律法分不開,六日工作,然後休息。然而一星期的第一日,即主日,卻與恩典分不開:先是信靠復活的基督,然後才是工作。 若說神把最初關於安息日的誡命也給了外邦人,或者向新約教會重述,要教會遵守,那麼聖經中沒有這樣的證據。在使徒寫給各個教會的書信中,十條誡命有九條曾被重述,但關於安息日的那一條誡命沒有被重述。不過,保羅講得很清楚,信徒一定不要把“特別的日子”當作加入團契或屬靈光景的檢測條件(羅十四5及以下;西二16–23)。 我們的主是如何把門徒的恐懼轉變為勇氣的?首先,他來到他們中間。我們不知道這十個人是在哪裡聚集的,他們驚魂未定,把門關上了。但耶穌卻來到他們中間,打消他們的疑慮。耶穌復活以後,他能夠不開門就進到房間裡去!他的身體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因為他曾讓他們來摸他,甚至還吃了魚(路二十四41–43)。但他的身體卻與我們的不一樣,他可以不受我們所說的“自然律”的限制。 我們要知道,這些人是真的害怕。那些婦女曾把耶穌復活的消息告訴他們,以馬忤斯的那兩位門徒也講了他們的見證(路二十四33–35)。耶穌也有可能在那天下午向彼得顯現(可十六7;路二十四34;林前十五5),儘管主在眾人面前挽回彼得是後來才發生的事(約二十一)。難怪耶穌那時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可十六14)。 然而,主見到他們講的第一句話卻是那句傳統的問候語:“願你們平安!”他完全可以責備他們在前一個週末表現出來的不忠和懦弱,但他沒有那樣做。“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一〇三10)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羅五1;弗二14–17),門徒要傳揚的信息也是平安的福音(羅十15)。人曾向神宣戰(詩二;徒四23–30),然而神卻向那些信他的人宣告“平安”! 耶穌不僅來到他們中間,也消除他們的疑慮。他讓門徒看自己受傷的手和肋旁,讓他們有機會來發現,他的確是他們的主,而非幻影。(四卷福音書沒有記載他的腳曾被釘,但詩篇二十二篇16節卻表明他的腳也被釘在了十字架上。) 然而他的傷處並不僅僅表明他的身份,也證明我們得救所需的代價已經付清了,人的確可以“與神相和”。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是我們得平安的基礎。他為我們而死,卻從死裡得勝復活,現在他為我們活著。我們即或在恐懼中也不能把他鎖在門外!他帶著恩典來到我們中間,用他的話語消除我們的疑慮。“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箴二十七6)。 耶穌看到門徒的恐懼還沒有變成喜樂,他就把大使命託付給他們:“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要知道當時在場的不僅有原先的那些門徒;其他門徒,包括以馬忤斯的門徒也在房間裡。耶穌這次委任他們還不是“正式按立”教會帶領人,而是把跟隨他的人擺上,讓他們去完成普世宣教的重任。我們要代替他在世上的位置(約十七18)。這是何等的特權,也是何等大的責任啊!神怎樣愛耶穌,耶穌也怎樣愛我們(約十五9,十七26);我們在父裡面,正如耶穌在父裡面一樣(約十七21–22):認識到這些真理可以讓我們謙卑下來。耶穌把我們差遣到世上,正如父差遣了他一樣,認識到這點也幫助我們謙卑下來。就在他升天以前,他再次提醒他們,要他們知道他們的大使命:把福音傳遍世界各地(太二十八18–20)。 這些人雖然連連失敗,主卻把他的話語和工作託付給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肯定倍感喜樂。他們曾離棄主,各自逃命,而今主卻差派他們出去代表他。彼得三次不認主,然而幾天之後,他就要傳講真道(指責猶太人不認主——徒三13–14),並且使幾千人得救。 耶穌來到他們中間,消除他們的疑慮,也透過聖靈賜力量給他們。約翰福音二十章22節讓我們想到創世記二章7節,那節經文記載說神把生命的氣息吹入第一個人。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當中,表達“氣息”的那個詞也是“靈”的意思。在第一次創造中,神的氣息意味著肉體生命;在新的創造中,耶穌基督的氣息意味著屬靈生命。在五旬節,信徒會受聖靈的洗,從而得著服侍的能力(徒一4–5,二1–4)。若沒有聖靈充滿,他們就不能出去有效地作見證。此前,聖靈在耶穌基督裡與他們同住,而今要住在他們裡面(約十四17)。 約翰福音二十章23節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說耶穌揀選了一些特別的人,然後把赦罪和發放天國門票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們絕不可這樣解釋。耶穌此前也說過同樣的話(太十六19),但他並沒有把門徒(以及他們的繼任者)分別出來,讓他們作“屬靈精英”來處理世人的罪。別忘了,在這個房間裡的除了門徒,還有別人。此外,多馬也不在場! 正確理解這節經文的希臘原文,就會明白它的意思。這節經文和馬太福音十六章19節都該譯作:“無論是誰,你赦免了他的罪,他的罪其實已經蒙赦免了;無論是誰,你留下了(不赦免)他的罪,他的罪其實已不被赦免。”換句話說,門徒並不能赦免人的罪,他們只是基於福音信息來宣告赦免。另一位希臘文學者把這句話譯作:“他們此前已經蒙赦免。” 早期的信徒進入世界各地,他們宣講救恩的好消息。信徒若悔改,信耶穌基督,他們的罪就會得到赦免!“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可二7)基督徒所能做的就是宣講赦罪的信息;神則施行赦罪的神跡。信徒若信耶穌基督,我們就有權柄向他們宣告,他們的罪已得赦免,但我們不是提供赦免的。

默想:

我是否已經受了聖靈?我相信聖子耶穌的吹氣,是與聖父共同差遣聖靈,內住在信徒心中。這也同時是對門徒的差遣,「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赦罪是聖靈的主權,我只是祂的器皿。到了五旬節,門徒才經歷聖靈的澆灌,同時也是內住的聖靈滿溢出來。我要追求外顯的聖靈恩賜,更要渴慕結出聖靈的果子!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與聖父共同差遣聖靈,內住在我心中。求祢幫助我確信自己已經受了聖靈我要追求外顯的聖靈恩賜,更要渴慕結出聖靈的果子!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