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靈修

巡撫釋放巴拉巴

馬太福音27:15-23;馬可福音15:6-14;路加福音23:17-23;約翰福音18:39-40

詩歌:當我想到這十字架

1. 很久以前在那遙遠地方,
豎著木頭架,又醜又高大,
有一個人掛在木頭上,
人雖查不出罪,仍要釘死祂

我每想到十架, 淚漣漣,
釘痕在手足,血流滿面,
每想到十架, 淚漣漣,
是我該掛上,是我該掛上,
我卻得釋放,得釋放,得釋放。

2. 祂除去了我絕望和罪惡,
把仇恨化成愛心和安寧,
連那些人要釘死祂的,
祂也全都赦免,賜給新生命.

我每想到十架, 淚漣漣,
釘痕在手足,血流滿面,
每想到十架, 淚漣漣,
是我該掛上,是我該掛上,
我卻得釋放,得釋放,得釋放。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閱讀或視聽經文。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靈訓:

我們要再回到馬太福音的敘事中,然後,耶穌就彼拉多的問題反問他(約十八34–37)。彼拉多腦中的“王”是羅馬意義上的王嗎?如果是,那麼耶穌不是這類王。耶穌向彼拉多解釋,他的國不屬這世界,他沒有士兵,他的跟隨者也不發起戰爭,他的國是真理的統治。 這段對話讓彼拉多確信,耶穌並不是一個危險的革命分子,於是他做出了裁決,“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但猶太領袖卻堅持要彼拉多給耶穌定罪。他們重複、放大對他的指控,提到耶穌來自加利利。這下彼拉多找到了一個擺脫困境的辦法。加利利在希律的管轄權下,之前彼拉多殺掉了希律轄區的幾個人(路十三1),很可能和希律產生了嫌隙。現在,他逮著了一個與希律和好的機會。 馬太沒有記載希律安提帕對耶穌的審判(路二十三6–12)。這個希律就是殺害施洗約翰,又揚言要殺掉耶穌的希律(路十三31–32)。耶穌在希律面前沉默無言,因為希律止息了神的聲音。這個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嘲弄耶穌,然後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如果彼拉多曾指望借此擺脫這個麻煩,那麼他該失望了。但是,這一招的確修復了兩個統治者之間的不和。 彼拉多既想解決問題,又不想對耶穌作出明確的裁決。作為羅馬巡撫,他的職責是依法辦事。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彼拉多知道他不得不順應民意。他作出的每個決定,都逼著他作出另一個決定,直到他被自己的逃避所捆綁。他向耶穌提出更多的問題,但耶穌不再作答。 彼拉多還有另一個方案:他可以照著猶太人過逾越節的傳統,釋放一個囚犯。他沒有選擇某個不出名的囚犯,而是故意選了當中最臭名昭著的巴拉巴。這人是個強盜(約十八40),又是殺人的(可十五7)。照他的邏輯,眾人一定會反對釋放巴拉巴,求他釋放耶穌。畢竟,誰會釋放一個被定罪的殺人犯和強盜重返社會呢? 可是,彼拉多錯了。儘管耶穌曾服侍眾人,醫治患病的人,甚至讓死人復活,但人們拒絕他,寧願選擇釋放殺人犯。彼拉多意識到一場暴亂正在醞釀之中,他無法容許它的發生。猶太領袖最擔心的就是——逾越節期間發生暴亂(太二十六5),他們逼著彼拉多採取行動。這位巡撫果真行動了,但純粹是權宜之計,而不是本于誠實。他釋放了罪人巴拉巴,把一個無辜的人釘上十字架,而這個人是神的兒子。 彼拉多採取了三個步驟,企圖為自己開脫罪責。首先,他洗手,聲明自己在這件事上是無罪的。其次,他明確宣佈耶穌是個義人,其罪不至於死。第三,他提出鞭打耶穌,然後釋放他。但領袖們不接受任何讓步。最後,他們搬出一件致命武器,是彼拉多無法招架的,“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了。”(約十九12)這下,彼拉多無話可說了,他命人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去釘十字架。猶太人沒有權柄處死犯人,他們不得不尋求羅馬官員的幫助;彼拉多便發佈了死刑令。這一切都應驗了預言。猶太人不用十字架,而是用石頭將罪犯處死。但詩篇二十二篇出自猶太人之手,它形象地描繪了釘十字架的場景。“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詩二十二16)。耶穌為了我們成了咒詛,因為“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申二十一23)。但神仍在借此做工,要成就他神聖的旨意。 彼拉多知道什麼是對的,卻不去做對的事,他寧可“叫眾人喜悅”(可十五15)。猶大降服於撒但,犯下了滔天罪行(約十三2、27);彼得順服了肉體,以致三次否認主;彼拉多是屈從於世界,聽從群眾。彼拉多選擇了容易的路,卻不是正確的路。結果,他處決耶穌的臭名將永遠留在歷史中。馬可福音的敘事也相仿。他知道這些猶太領袖不關心社會正義,只想實施報復(可十五10)。 約翰對羅馬人的審判進行了最詳細的描述。我們結合各個福音的記載,會發現彼拉多反復聲明他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約十八38;路二十三14;約十九4;路二十三22;太二十七24)。路加福音的敘事中,按照慣例,逾越節期間,總督會釋放一名罪犯。於是,彼拉多給猶太人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他要鞭打耶穌,然後釋放他。彼拉多手上還有一個囚犯巴拉巴,他確信猶太人不想讓這個人被釋放。畢竟,巴拉巴是個強盜(約十八40)、殺人犯,還犯上作亂(路二十三19)。他可能是猶太奮銳党人的頭目,當時他們正致力於推翻羅馬政權。儘管有一群好奇的群眾聚集,我們絕不能認為城裡的大多數人都聚在彼拉多面前,呼喊著殺害耶穌。主要是以色列的官方宗教領袖,尤其是祭司長(路二十三23),他們的聲音蓋過了彼拉多的聲音,催逼他釘死耶穌。在棕枝主日呼喊“和散那”的百姓,最後在預備日的週五又喊著“釘死他!”,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約翰福音的敘事

3. “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約十八39–十九7) 希律也沒有查出耶穌有任何該處死的罪來,這事實讓彼拉多也壯起膽來,使他敢於直面猶太人的領袖,試圖釋放這位囚犯。彼拉多招齊了祭司長和首領,告訴他們說:他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希律也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下一步就是懲罰一下耶穌,然後釋放他。猶太人早就清楚地表明,他們想要看到耶穌被處死(約十八31),彼拉多試圖去做一件高尚的事,卻軟弱無力。 彼拉多想要與猶太人的首領討價還價,希望這樣可以讓他的建議更有力度。在逾越節期間,為了討好猶太人,巡撫會釋放一位囚犯給他們,這已經成了定例。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釋放耶穌呢?當然,釋放巴拉巴亦無不可,可猶太人為什麼想要他釋放巴拉巴呢?畢竟,巴拉巴是強盜(約十八40),是臭名昭著的囚犯(太二十七16),又是作亂殺人的(路二十三19)。有誰會想那種囚犯被釋放呢? 難以置信的是,群眾卻想要他釋放巴拉巴!百姓受了祭司長和長老的挑唆(太二十七20),這些宗教人士的宗教信念沒有激發他們走向公義和公正。逾越節期間往往是猶太人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候,他們選擇巴拉巴,就是對抗羅馬。儘管耶穌曾經受到人們的歡迎,但百姓中有許多人對他也頗為失望,因為他沒有帶領百姓揭竿而起,推翻羅馬的統治。或許他們以為耶穌幾天前“凱旋進城”,就要開始解放猶太人了,可到頭來什麼也沒有發生。 這裡沒有解釋暴民是如何做出選擇的。無疑,有許多猶太人欣賞巴拉巴,因為他有勇有謀;看到他與羅馬鬥爭,他們也頗為高興。百姓若誠實地把這兩位“候選人”進行一番對比,就該選擇耶穌基督才是。然而,在狡猾的猶太首領的操縱下,在那樣一種愛國熱情的氛圍裡,人們開始迷失了。他們喪失了理性,一味地任由情緒擺佈。他們給神的兒子定了罪,要求把他釘十字架,可他們的表決並沒有說耶穌犯了什麼罪,倒淋漓盡致地暴露了他們自己的愚昧。 而彼拉多也嘗試了另一個做法——利用人們的憐憫心。群眾喊叫“把他釘十字架”(可十五14),但如果把耶穌在眾人面前鞭打一頓,眾人對耶穌的恨意或可消解吧。還有什麼人看到囚犯被鞭打,還要把他釘十字架呢?在古羅馬,鞭打人的鞭子是用皮革製成的,鞭子上打了許多結,系有金屬塊或骨頭。有很多囚犯受不住鞭打就死了。一想到聖潔無罪的神子竟然遭受這樣殘酷的鞭打,我們就會痛徹肺腑。他是無辜的,卻被當成罪犯來對待;他誠然是為我們的緣故承受這一切。在亞那面前,有人用手掌打他。在該亞法和公會面前,有人吐唾沫在他臉上,也有人用拳頭和手掌打他(太二十六67)。彼拉多鞭打他,兵丁用手掌打他(約十九1–3)。在被帶到各各他之前,兵丁戲弄他,又用棍子打他(可十五19)。他為我們受了多少苦啊! 彼拉多稱他為“猶太人的王”(約十八39),於是兵丁決定應該給“王”預備王冠和袍子。猶太人曾因他自稱是先知而取笑他(太二十六67–68),而此時,外邦人卻因他自稱是王而取笑他。在希臘原文中,約翰福音十九章3節所用的動詞時態表明那些兵丁反復來到他面前、戲弄他、用手打他。地獄的邪惡勢力那一天在彼拉多的大廳裡幾近全盛。

默想:

我也會在人群中喊著“把他釘十字架”嗎?我是否意識到墮落的人性是沒有下限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浩劫,人性的卑劣一覽無遺。夫妻、親子之間的相互批鬥,就是把心中的野獸放了出來。如果我身處其中,也沒有把握不會隨波逐流。「不要這人,要巴拉巴!」我卻不知就是我的愚昧,主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我正像巴拉巴一樣,本來是我該掛上,我卻得著釋放!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為我被掛在十字架上!我正像巴拉巴一樣,本來是我該掛上,我卻得著釋放!求祢幫助我不要在人群中喊著“把他釘十字架”,而能意識到墮落的人性是沒有下限的,如果我身處其中,也沒有把握不會隨波逐流。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