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灵修

光荣进耶路撒冷

马太福音21:1-9;马可福音11:1-10;路加福音19:28-40;约翰福音12:12-19

诗歌:和散那

和散那, 和散那,
和散那归于至高神!
2X

我们齐声赞美祢至圣尊名
权柄尊荣归主我神
和散那归于至高神

荣耀, 荣耀,
愿荣耀归万王之王
2X

我们齐声赞美祢至圣尊名
权柄尊荣归主我神
愿荣耀归万王之王

经文:

请视需要,选择阅读或视听经文。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灵训:

约翰福音的叙事接着说,

2. 耶稣和过逾越节的朝圣者(约十二12–19) 约翰将场景从伯大尼那里一顿安静的晚餐,转换到耶路撒冷一次喧嚣的公开游行。四福音书里都记载了这件事,这些记载可以互相参照。这是主耶稣在地上服侍时唯一一次允许的“公开游行”。他这样做,是为了应验旧约圣经的预言(亚九9)。结果却使宗教领袖对他的敌意越发加增,最终导致他被钉十字架。那天,人群中有三群不同的人:(1)从犹太地以外上来过节的人(约十二12、18);(2)曾目睹拉撒路复活的当地人(约十二17);(3)密切关注耶稣节期动向的宗教领袖(约十二19)。每逢过节,百姓都怀着热切的期待,他们想知道耶稣是否会来耶路撒冷,他要做什么。表面看来,耶稣是在设法发动一场起义,自立为王,但其实主心里想的可不是这个。这件事对耶稣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是他顺服父神旨意的行动。先知撒迦利亚曾预言,弥赛亚会以这种方式进入耶路撒冷(亚九9),而耶稣应验了这一预言。 “锡安的女子”是耶路撒冷城的别名(耶四31;哀二4、8、10)。耶稣无疑是在向百姓公开宣告,他就是以色列的王(约一49),是神所应许的那位弥赛亚。无疑,很多朝圣者都盼望此时他能打败罗马人,释放以色列民族得自由。这次示威游行对罗马人又意味着什么呢?圣经中没有记载罗马人的观点,但那天他们肯定在密切关注此事。在一年一度的逾越节期间,有些犹太民族主义者试图鼓动百姓,这并不罕见,或许罗马人认为这次游行也属那类事件。我想像得到,有些罗马士兵观看耶稣“荣入圣城”时一定在嘲笑,因为这跟他们在罗马举行的“罗马式凯旋”庆祝仪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每当罗马将军在国外打仗得胜,杀敌五千以上,并夺得新的领土,他返回罗马时,人们就会为他举行“罗马式凯旋”欢迎仪式。这是罗马版的美国“彩带游行”,但场面更加壮观。得胜者会获准展示他缴获的战利品和俘虏的敌军将领。游行终点设在竞技场,会有战俘在那里斗兽,为罗马百姓提供娱乐。与“罗马式凯旋”相比,主耶稣荣入圣城根本算不得什么。 “荣入圣城”对以色列民意味着什么?朝圣者欢迎耶稣,将衣服铺在耶稣脚前,又挥舞着象征和平与胜利的棕树枝(启七9)。他们引用的是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6节,那是一首弥赛亚诗篇;他们宣告耶稣是“以色列王”。可是在他们这么热切地欢迎耶稣时,耶稣却在哀哭(路十九37–44)!耶路撒冷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平安之城”或“和平的基石”,百姓都在盼着耶稣带给他们渴盼已久的平安。然而,耶稣却为他们哀哭,因为他预见到这个民族要经历战争、苦难、毁灭,百姓也要流离失所。耶稣诞生时,天使宣告了“地上平安”(路二13–14);但耶稣在服侍时,却宣告“地上⋯⋯叫人纷争”(路十二51及以下)。众人大声呼喊“在天上有和平”(路十九38),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天上才是现今唯一有和平的地方!以色列民族浪费了神给她的机会;她的领袖们并不知道神要来造访的时间。他们不懂得自己的圣经。将来以色列人看见他们的王时,情景将会截然不同(启十九11及以下)!耶稣会在荣耀中降临,而不是在卑微中来到;天军也会伴随他左右。那将是一个得胜的场面,因为耶稣来,要打败他的仇敌,建立他的国度。圣经一再重复这个主题:若不先经历苦难,就不会得着荣耀。耶稣知道在进入荣耀之前,他必须先在十字架上受死(路二十四26)。但弥赛亚受苦与先知所宣告的荣耀国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犹太神学家头脑中并无清晰的概念。有些教师认为有两个弥赛亚,一个会受苦,另一个则会作王。连主自己的门徒也不清楚当时发生的事(见约十一16)。对于主耶稣“荣入圣城”,犹太领袖们有什么回应呢?当法利赛人看到大批群众聚集并尊荣耶稣时,他们确定耶稣在那天取得了胜利。他们正期待逾越节期间发生某种公众性叛乱。说不定耶稣会行一个大神迹,用那种方式赢得焦躁不安的百姓的青睐。可见,他们根本不明白主的心思和意念!他们没有意识到,耶稣正在“迫使他们”,好叫公会在逾越节期间动手。神的羔羊必须在逾越节舍命,和逾越节羔羊被宰杀的时间一致。 “看哪⋯⋯世人都随从他去了。”(约十二19)这句话既是夸张,也是预言。在下一部分,我们会遇见从以色列之外来的朝圣者。

现在我们将要进入马太福音的第四部分:“王被弃绝”。在这部分里(太二十一1–二十二14),主耶稣揭露了以色列的罪恶,解释了宗教领袖为什么拒绝他和他所传的信息。

一、灵里的盲目(太二十一1–9) 逾越节将至,大约有两百万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城内外。这是耶稣传道生涯中唯一一次有计划部署的公开游行。在此之前,他总是吩咐人不要传他是谁,也刻意避开公共场合。耶稣为什么要安排这次游行呢?其一,他要遵行神的话,应验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的预言。这个预言只可能是针对耶稣基督的,因为他是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是以色列王的那位。我们通常不会把低贱的驴与君王身份联系在一起,但驴确实是犹太君王御用的动物(王上二32及以下)。其实这次涉及两头动物:母驴和驴驹。耶稣骑着驴驹,母驴走在旁边。对照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的预言,我们会发现马太的引用有几个特别之处。撒迦利亚的预言以“应当大大喜乐”开头,马太省略了这个短语。当耶稣接近耶路撒冷时,他哭了!审判即将来临,他(或百姓)怎能喜乐呢?马太也省略了“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这句话。主来到耶路撒冷是悲悯和恩典的举动,不是为了施行公义或审判。他赐救恩给以色列人,只是他们拒绝接待他(约一11)。等以色列再次见到这位王的时候,他将骑着白马在大能和荣耀中出现(启十九11及以下)。耶稣所骑的这头驴驹从来没被骑过(可十一2),但它温顺地负起了担子。母亲的陪伴当然有帮助。但我们要牢记,骑在它身上的是王,他“管理⋯⋯一切的羊牛、田野的兽”(诗八6–7)。耶稣骑着它,让它服服贴贴地效命,这又一次证实了他的君王身份。这次公开游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促使犹太领袖采取行动。当他们看到百姓自发地拥戴耶稣,便定意要除灭他(见约十二19)。旧约预言,神的羔羊将在逾越节被钉十字架。这次基督广受欢迎的游行,激起了这些领袖采取行动。百姓不仅用言语也用行动来宣称耶稣是他们的王。他们引用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5至26节,大声喊着“和散那”,意思是“求你拯救!”这首诗篇明显带着弥赛亚诗篇的特质。之后几天,耶稣也会引用这首诗,把它用到自己身上(诗一一八22–23;太二十一42)。要记住,来过逾越节的百姓至少由三个群体组成: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从加利利来的人,以及见过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人(约十二17–18)。这个神迹的流传无疑促使了这么多群众的聚集。人们都想亲眼见见这个行神迹的人。然而,犹太人仍不认耶稣是他们的王。是什么导致他们灵性的盲目呢?首先,宗教领袖从他们那里夺走了神话语的真理,用人所设定的传统取而代之(路十一52)。这些领袖并不关心真理,只关心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约十一47–53)。他们执意宣称:“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即便主所行的神迹都无法让他们信服。抵抗真理越久,他们就越发盲目(约十二35及以下)。

回到马可福音的叙事逾越节时候的耶路撒冷让犹太人喜乐,让罗马人绝望。成千上万虔诚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抵达圣城,他们情绪高昂,心里充满民族热情。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的人口会增加三倍多,罗马军队必然感到特别紧张。狂热的犹太教奋锐党可能刺杀罗马官员或煽动暴乱,而且犹太教各个宗教团体之间也会发生摩擦。就在这种紧张形势下,神的仆人来了,还有一个星期,他就要被钉死在城外。这部分经文让我们看到神的仆人如何实行他的三个职分。

1. 仆人君王(可十一1–11) 如果旅行者走耶稣那条路,首先会抵达伯大尼,然后来到伯法其,伯法其距离耶路撒冷约两英里。这里的海拔约2,600英尺,可以俯瞰整座圣城,风景极好。在这里,主耶稣准备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一件他反复禁止的事:他将允许门徒公开展示他的尊贵身份。耶稣需要一个驴驹,就派两个门徒去伯法其找驴驹。今天很多人以为驴子不过是一种卑微的牲畜,只能用它来驮东西,但古时候,驴子是一种高贵的坐骑,适合君王的身份(王上一33)。主耶稣需要用它来成全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的弥赛亚预言。马可没有引用这节经文,也没有提及,因为马可的读者主要是外邦人。耶稣成全了这个预言,实现了两个目的:(1)他宣布自己是以色列的王,是弥赛亚;(2)他故意挑战宗教领袖。这个行为启动了犹太人正式谋害耶稣的计划,最终导致耶稣的被捕、受审和被钉十字架。犹太领袖本来已经决定不在逾越节抓耶稣,但神有别的计划。神的羔羊必须死在逾越节。朝圣的人里面有很多爱国的犹太人,他们加入游行队伍,欢呼耶稣是王,是大卫的子孙,奉主名而来的。加利利人在游行队伍中特别醒目,还有那些见证拉撒路死里复活的众人(约十二12–18)。有时候,有人说那些在棕树枝主日高喊“和散那!”的人就是那些在受难日大喊“钉死他!”的人,但这种说法不对。那些想钉死耶稣的人,多数来自于犹太地和耶路撒冷,而加利利犹太人则同情耶稣,支持耶稣的侍奉。古时候,迎接君王要把衣服铺在地上,然后铺上节庆的树枝(王下九13)。 “和散那!”的意思是“现在求你拯救!”这个词来自于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5至26节。当然,耶稣知道众人引用的是描写弥赛亚的诗篇(联系诗一一八22–23与太二十一42–44和徒四11),但他允许他们在前面开路,高声喊叫。他这是公开宣告自己是以色列的王,是大卫的子孙。罗马人看到这个场面会怎么想?毕竟,罗马人很擅长组织游行和公众活动。今天我们称这件事为“荣入圣城”,但没有一个罗马人会认为耶稣进城有什么了不起。正式的“罗马荣耀游行”是非常壮观的。罗马将军打了胜仗回到罗马的时候,罗马人会精心组织一场正式游行,让他接受全城的人欢呼。游行要展示各种战利品和显赫的俘虏。得胜的将军站在一个金战车里,有祭司焚香致敬,众人高喊他的名字,齐声赞美。游行的终点是竞技场,众人在那里观看俘虏与野兽厮杀,作为一种娱乐。这就是“罗马荣耀游行”。主耶稣的“荣入圣城”不像罗马人这样大张旗鼓,但也是庆祝胜利。耶稣是受膏的君王和救主,但他的战争是属灵的,不是军事的。罗马将军要杀死至少五千敌军才算得胜,但是,几个星期之内,基督的福音就要“征服”五千犹太人,转变他们的生命(徒四4)。基督的“胜利”是用仁爱克制仇恨,用真理战胜谬误,用生命击败死亡。

回到路加福音的叙事,根据传统的教会历法,主最后一周服侍期间发生的事大致如下:

礼拜天——荣入圣城

礼拜一——洁净圣殿

礼拜二——与犹太首领辩论

礼拜三——一天休息

礼拜四——预备逾越节

礼拜五——受审、被钉十字架

礼拜六——躺在坟墓里

礼拜天——从死里复活

要记住,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日落到日落,所以我们的礼拜四晚上应当是他们的礼拜五,逾越节那一天。

1. 预备(路十九28–36)。驴驹的主人是主的门徒,他为主预备好了一切。这个计划是秘密进行的,因为犹太首领已经传出话来:无论是谁,只要公开承认基督,就会被逐出会堂(约九22)。犹太首领密谋要杀害耶稣,因此保护驴驹的主人显得尤其重要(约七1、19、25,八37,十一47–57)。我们认为驴是低贱的动物,但对犹太人来说,它却是适合君王身份的坐骑(王上一33、44)。耶稣骑着驴驹(路十九35),母驴走在一旁。驴驹从没被人骑过,却顺服耶稣,这表明主对被造之物的主权。把衣服铺在牲口身上和地下,挥舞树枝,铺树枝在地上,这些都是犹太人迎接君王的传统。

2. 庆祝(路十九37–40)。这是耶稣唯一一次允许为自己的缘故公开游行,他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耶稣是在成就预言,以以色列王的身份出现(亚九9)。我们没法判断群众对此到底明白多少,尽管他们回应时引用了弥赛亚诗篇来赞美神(诗一一八25–26)。毫无疑问,很多逾越节的朝圣者认为耶稣那时要除掉罗马侵略者,建立荣耀的国度。这次游行的第二个原因,是迫使犹太宗教领袖采取行动。他们曾希望在逾越节之后逮捕耶稣(太二十六3–5),但神已经命定他的儿子必须在逾越节作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被杀(约一29;也见林前五7)。此前各种尝试逮捕耶稣的企图都失败了,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七30,八20;也见约十三1,十七1)。领袖们看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开庆祝,知道他们不得不动手了,而犹大的乐意合作为他们解决了难题(太二十六14–16)。庆祝的主题是和平。路加医生以天使的宣告——“地上平安”(路二14)开篇,但现在的主题是“天上的平安”。因为这位王被拒绝,地上不会再有平安。相反,神的国和邪恶的国之间将有持续的苦战(路十二49–53)。地上虽没有平安,但感谢主,因着他在十字架上的作为,天上有了神的平安(罗五1;西一20)。今天的呼吁是,“与神和好”吧(林后五17–21)!

默想:

主耶稣骑驴进城的心情如何?我想一定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接受人群前簇后拥,又骑在驴驹子上,仿佛君王登基游行那般,百姓们拿着棕树枝,喊着和散那,这不就是弥赛亚应受的待遇吗?另一方面主耶稣知道受难的时刻近了,就是这群百姓将会弃绝祂,门徒将会背叛祂,甚至有一位要卖祂。我是否也能体会主的心情?祂来不是要作军事领袖或是地上的君王,即使人们误解了祂,祂乃是要作罪人的救主,我生命的主!有一天当主再来的时候,我也要拿着棕树枝,喊着和散那,但是现在求主使用我像那匹驴驹子,让世人认出基督是王!

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谢谢祢来作罪人的救主,我生命的主!有一天当祢再来的时候,我也要拿着棕树枝,喊着和散那,但是现在求主祢用我像那匹驴驹子,让世人认出基督是王!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