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灵修

浪子回家的比喻

路加福音15:11-32

诗歌:归家

1. 耶稣温柔慈声恳切呼唤你
祂呼唤你快归家
耶稣站在你心门外等候你
等候你来迎接祂

2. 为何你还推却耶稣的恳请
祂恳请你今归家
为何你还耽延忽略主救恩
祂因救你把血洒

副歌

归家归家伤心愁闷者归家
耶稣温柔慈声恳切呼唤你
归家恳请你归家

经文:

请视需要,选择阅读或视听经文。

播放视频

灵训:

二. 回归的喜乐(路十五11–24) 我们管这个故事叫作“浪子的比喻”(prodigal这个词意思是“挥霍浪费的”),但这个故事也可被称为“慈父的比喻”,因为比起儿子的罪,它更强调父亲的恩慈。与前面比喻里的牧羊人和妇人不同,这位父亲没有外出寻找儿子,但正是对父亲良善的回忆使得小儿子悔改并得到饶恕(见罗二4)。请注意故事中小儿子的三段经历。

(1)悖逆——他去往远方(路十五11–16)。根据犹太律法,长子得到的家产是其他儿子的两倍(申二十一17),父亲若愿意,可以在生前将他的财产进行分配。小儿子要求他的那一份家产完全合法,甚至把它卖掉也不违法,但在他这一方面实在不能算是孝顺。这就好像是对父亲说,“我巴不得你死!”一旦我们将物质看得比人重要,重视娱乐过于职责,或者以为远景比家中现有的祝福更真实,我们就总会陷入麻烦。耶稣曾警告两个争吵的兄弟,“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路十二15)。为什么?因为贪心的人永不会满足,不论他得到多少,不知足的心总会导致他对生活的失望。浪子好不容易才学会这点:你若忽视钱所买不来的东西,就无法享受钱可以买来的东西。 “远方”不一定是我们长途跋涉才能去到的地方,它首先存在于我们心里。小儿子憧憬着“享受”远离家庭、不受父兄约束的自由。倘若羊的丢失是因为愚蠢,钱币丢失是因为粗心,那么这个儿子失丧是因为他任意妄为。他想随己意而行,因此忤逆自己的父亲,伤透了父亲的心。然而,远方的生活根本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样。他的资源耗尽,狐朋狗友散去,又遭遇饥荒,先前他不肯为父亲做的事,现在却被迫为陌生人去做——去工作!主在这一幕中强调,罪在弃绝天父旨意的人生命中的作为。罪许诺自由,却只带来奴役(约八34);许诺成功,却带来失败;许诺生命,但“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男孩以为他会“找到自我”,可却迷失了自我!当神被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时,享乐就变成奴役。

(2)悔改——他醒悟过来(路十五17–19)。“悔改”意味着“改变想法”,那正是男孩喂猪时发生在他身上的。 (对犹太男孩来说,这是怎样的一份工作啊!)他“醒悟过来”,这暗示迄今为止,他还没有“做回自己”。在罪中有一种“疯狂”,似乎会麻痹我们里面神的形象,释放出人里面的“兽性”。这个年轻人改变了对自己和他处境的想法,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他坦承父亲是个慷慨的人,在家中服侍比在“远方”的自由不知好多少倍。是神的良善,而不是人的败坏领我们悔改(罗二4)。如果这孩子只想到自己——他的饥饿、他的思乡、他的孤单——他早就绝望了。但痛苦的环境帮助他以全新的方式看待父亲,这给他带来了希望。倘若父亲对雇工都很和善,或许他也愿意饶恕儿子。如果停在这里,这孩子只会经历到后悔,而非悔恨(林后七10),但真正的悔改除了涉及心灵和情感,还涉及意志——“我要起来⋯⋯去⋯⋯对他说”。我们的决定或许是高尚的,但除非照此行动,否则它本身永远不会带来任何永恒的益处。悔改若真是神的工作(徒十一18),罪人就会顺服神,将得救的信心放在耶稣基督身上(徒二十21)。

(3)欢喜——他回到父亲那里(路十五20–24)。耶稣在这里回答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指控(路十五2),因为父亲不仅跑去迎接儿子,而且为了庆贺他回家,还准备了盛大的筵席,邀请村民来参加。父亲一点都没有容小儿子把悔罪告白说完;他打断他,原谅他,下令开始庆祝!当然,这位父亲向我们展示了天父对悔改罪人的态度:神有丰富的怜悯和恩典,他向罪人所发的爱极其大(弗二1–10)。所有这一切成为可能,是因着神子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不管某些传道人(或歌手)如何宣称,我们绝不是被神的爱所拯救的;虽然神爱全世界,但全世界并没有都被拯救。我们乃是被神的恩典所拯救,恩典就是付上代价的爱。在东方,老年人一般不会跑,但这位父亲却跑着去迎接他的儿子。为什么?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他对儿子的爱,以及他想展示那份爱。还有,这个偏离正路的儿子曾给家庭和村庄带来耻辱,根据申命记二十一章18至21节,他应当被石头打死。如果邻居开始用石头打他,他们可能会伤到正在拥抱他的父亲!这是多么震撼的一幅图画,它表明了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做的!小儿子希望在远方找到的一切,他回到家后都找到了:衣服、珠宝、朋友、欢乐的庆祝、爱,以及对未来的确信。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区别?小儿子没有说,“父亲,给我!”他说,“父亲,把我当作⋯⋯!”他愿意做个雇工!当然,父亲没有要求他“赚取”饶恕,因为无论多少善行,都不能救我们脱离自己的罪(弗二8–10;多三3–7)。在远方,浪子学到了苦难的意义,而回到家中,他发现了怜悯的真义。戒指是儿子身份的一个标志,而“最好的袍子”(无疑是父亲的)是他重新被接纳进入家庭的证据(见创四十一42;赛六十一10;林后五21)。雇工不会戴戒指,也不会穿鞋子或贵重的衣物。筵席是父亲表达他的喜乐并与他人分享喜乐的方式。如果按律法来对待小儿子,那将会有场葬礼,而不是欢宴。细想一下父亲对儿子的描述很有意思:他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曾经死去,现在活着;曾经失丧,现在寻着)。这是每个失丧的罪人借着相信耶稣基督来到父面前的属灵经历(约五24;弗二1–10)。请注意浪子回到父亲那里和我们借着基督来到父面前(约十四6)的相似之处,来到父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借着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心。你回家了吗?

三. 饶恕的喜乐(路十五25–32) 比喻讲到这里,文士和法利赛人自觉有信心可以逃脱主的审判,因为主集中在讲税吏和罪人,他们就像故事中的浪子。但耶稣继续讲下去,介绍了大儿子,这个形象清楚地描绘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税吏和罪人犯的是肉体上的明显之罪,但法利赛人和文士所犯的却是灵里的罪(林后七1)。他们的外在行为或许无懈可击,但他们的内在态度却是可恶可憎(见太二十三25–28)。我们必须承认,大儿子有一些值得称赞的美德。他辛勤工作,总是顺服父亲。他从不给家人或村里丢脸;很显然,他朋友众多,足够筹划一场开心的聚会(路十五29)。他看起来是个良好、可靠的公民,与弟弟相比,差不多是个圣徒。不过,顺服和勤奋尽管重要,却不是对品格唯一的检验。耶稣教导说最大的诫命是爱神爱人(路十五25–28),而这两条诫命大儿子都违反了。他不爱神(在故事中由父亲代表),也不爱他的兄弟。哥哥不愿原谅他的弟弟,因为弟弟浪费了家里的财产,又羞辱了家庭的名誉。他同样不愿原谅父亲,因为父亲恩慈地饶恕了那家伙所犯的罪!当你察看大儿子的罪,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代表了文士和法利赛人。首先,他是自义的。他公开宣布弟弟的罪,却看不到自己的罪(见路十八9–14)。法利赛人主要是从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态度来定义罪的。他们完全不明白登山宝训的信息,及其对内在态度和心灵圣洁的强调(太五–七)。骄傲是他的另一个弱点。想想看,那么多年来他一直侍奉父亲,从未违背过父亲的旨意!这是多么好的见证!可是他心不在焉,老梦想着举行宴会,和朋友们享受享受。他只是个苦力。像先知约拿一样,大儿子遵行神的旨意,却不是从心底里愿意的(拿四;弗六6)。他是个苦干的人,也是个忠心的工人——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品质,但他所做的不是“出于爱的侍奉”,不能讨父亲欢心。你会不由得注意到,他对失踪的弟弟不闻不问。想像一下,他还得问别人才知道弟弟已经回家了!父亲日复一日地守候着小儿子,最终远远地看到他,但哥哥直到仆人告诉他,才晓得弟弟已经回家了。即使知道这会让父亲非常开心,哥哥也不想让弟弟回家。为什么他要和这个将自己继承的家产浪费掉的人再分家产呢?为什么他要和给家庭和村子都丢脸的人共享父亲的爱呢?浪子的放荡生活只会让大儿子显得更好,这也许会让父亲更爱顺服的他吧。毫无疑问,小儿子回来对大儿子是个威胁。也许大儿子最令人不安的,是他猛烈的怒气。他对父亲和弟弟都很生气,不愿意进家来共同庆祝。愤怒是正常的情绪,不一定是有罪的。 “生气却不要犯罪”(弗四26,引用诗四4)。哥哥对父亲生气,因为父亲给小儿子摆设筵席,而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 “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他对父亲说,“倒为他宰了肥牛犊!”因为父亲饶恕了浪子,哥哥的梦想完全破灭了。哥哥当然生弟弟的气,因为弟弟得到了全部关注,还得到了父亲特别的礼物。在哥哥看来,弟弟一点都不配这一切。他忠诚吗?不!他顺服父亲吗?不!那为什么他会得到如此慈爱的对待呢?法利赛人信奉的是善行的宗教。通过禁食、研经、祷告、奉献,他们希望赚得神的祝福,配得永生。他们对神的恩典知之甚少,或者说一窍不通。不过,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做的,使得他们与神疏远(见太二十三23–24)。当他们看见耶稣接待并饶恕不敬虔的人,他们就敌对,却看不到自己也需要救主。跑去迎接浪子的同一位父亲,从家中出来劝大儿子。我们的天父是多么恩慈、多么屈尊俯就,他对我们的软弱又是多么恒久忍耐!父亲解释说,他若知道大儿子的想法,早就会为大儿子和他的朋友举办宴会,但这孩子从没有告诉过他。还有,自从分过家以后,大儿子就拥有了全部家产,他可以随意使用。哥哥拒绝进家;他留在外面,撅着嘴生气。他错失了饶恕弟弟的喜乐、修复破裂关系的喜乐,以及取悦父亲和与家人重归于好的喜乐。哥哥可以对一个仆人心平气和地说话,却不能对弟弟和父亲和颜悦色!如果我们失去了与神的相交,就不能与弟兄姐妹相交;反过来,如果我们不饶恕别人,就不能与神相交(见太五21–26;约壹四18–21)。当犯罪的人表现出真正的悔改,我们就要饶恕他们,竭力以恩典和谦卑挽回他们(太十八15–35;加六1–5;弗四32)。最后一句话是父亲说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样。但我们确实知道,文士和法利赛人继续敌对耶稣,与耶稣的跟随者划清界限,并且他们的领袖最终导致了主的被捕和遇害。尽管父亲苦苦哀求,他们还是不愿进来。在这一章里,除了大儿子,每个人都经历到了喜乐。牧羊人、妇人和他们的朋友都经历到了寻回东西的喜乐。小儿子经历到回归和被慈爱、满有恩慈的父亲接纳的喜乐。父亲经历到儿子无灾无病地回来的喜乐。然而,哥哥不肯饶恕弟弟,所以他没有喜乐。他本可以悔改并参加欢宴,可是他拒绝了,因此他呆在门外,内心倍受煎熬。在多年的传道和服侍生涯中,我遇见过一些大儿子(或大女儿!),他们宁可心怀怨恨,也不愿享受与神和神子民的相交。因为不愿饶恕,他们与教会甚至家人疏远;他们非常肯定别人都错了,只有自己是对的。他们可以大谈特谈别人的罪,却对自己的罪视若无睹。

 

默想:

我能体会天父的心意吗?卢云从父亲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并且把他的观点与林布兰的名画连结起来,这幅画现在还挂在圣彼得堡的隐士园博物馆,我家中的壁炉上面有一幅缩小的复制品,我也常常对着这幅画沉思。面对叛逆的小儿子,我们看到了一位伤心的父亲!甚至画中他的眼中都哭瞎了?饶恕是要付代价的,眼泪已经流干了的父亲,失明的父亲,心中可是比谁都清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欢迎浪子归家,意味着可能再受一次伤,再被孩子欺骗。除非我们摸着天父爱罪人的心,不然谁能饶恕这样的不孝子呢?虽然圣经上没有明说父亲是如何改变的,但我相信是借着祷告!即使面对大儿子的顶撞,他还是显出极大的耐心来:「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有什么喜乐比得上多年的祷告蒙应允呢?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祷告的父亲,虽然经历伤心的痛楚,但是在浪子回头的时候,还是会动了慈心!祷告的功效不仅是浪子回家的神迹,也包括了父亲心态的改变。体会天父的心意,先与自己和解,再与自己的父亲和解,进而扮演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与自己的儿女和解。

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谢谢祢借着浪子回头的比喻提醒我,也要体会天父的心意。求祢使我成为一个祷告的父亲,先与自己和解,再与自己的父亲和解,进而扮演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与自己的儿女和解。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