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各各他的苦路
马太福音27:31-32;马可福音15:20-21;路加福音23:26-32;约翰福音19:16-17
诗歌:Via Dolorosa受难的道路
走过Via Dolorosa那日在耶路撒冷,
兵丁们尝试开出一窄路,
但群众拥挤想看,这将要死在加略山的人,
祂因鞭打不断流血,背上布满了鞭痕,
祂的头上戴着荆棘的冠冕,
祂每步都要承受,轻蔑来自想处死祂的人!
走过Via Dolorosa,称做受难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来像赎罪羔羊,
但祂选择走这条路因着爱,为你和我。
走过Via Dolorosa,一路到那加略山,
祂因鞭打不断流血,背上布满了鞭痕,
祂的头上戴着荆棘的冠冕,
祂每步都要承受,轻蔑来自想处死祂的人!
走过Via Dolorosa,称做受难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来像赎罪羔羊,
但祂选择走这条路因着爱,为你和我。
走过Via Dolorosa,一路到那加略山,
祂宝血洗净所有的灵魂,
使祂甘心走过那耶路撒冷。
走过Via Dolorosa,称做受难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来像赎罪羔羊,
但祂选择走这条路因着爱,为你和我。
走过Via Dolorosa,一路到加略山,
呜────
经文:
请视需要,选择阅读或视听经文。
灵训:
马太福音的叙事中,
二、被钉十字架(太二十七31–38) 十字架是最羞辱、最痛苦的死刑方式。耶稣不只为我们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罗马公民通常不会被处以十字架的刑罚。实际上,这种死刑方式太丢脸,上流社会从不提及。耶稣被带出城外,带到死刑执行地(来十三12–13)。按照要求,犯人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至少背十字架的横梁),还要把标明自己罪名的牌子挂在脖子上。被钉十字架上的时候,这个牌子要挂在他的头上,让众人看见。马太的记载说得并不是特别清楚,似乎耶稣背不动他的十字架,因此拖慢了整个队伍的前行速度。想想他前一晚整夜没有合眼,被鞭打,又被士兵戏弄,想必一定是精疲力竭。开始,耶稣是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的(约十九17)。马可福音十五章22节说,“他们把他带到各各他”(直译)。 “带”的意思是“运送、背起”,这暗示在行进过程中,士兵不得不协助耶稣前行。这次的处决不能耽延。逾越节的庆祝活动就要开始,犹太领袖不想他们的圣日被罪犯的死尸亵渎(约十九31)。为了加快行进速度,士兵把古利奈人西门抓了过来。他本来是到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不料却被逮住来背他不认识的罪犯的十字架,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一桩耻辱!但罗马士兵有权征用平民(太五41)。马可提到西门时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读这卷福音书的人都认识他,“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可十五21)。显然,他这两个儿子是人所熟知的教会成员。这段羞辱的经历似乎令西门和他的家人归信了耶稣。他本是到耶路撒冷来献逾越节的羔羊,却遇到为他而死的神的羔羊。
马可福音的叙事也相仿。然后,罗马士兵羞辱嘲笑耶稣,鞭打他,朝他吐口水,装作拜他。罗马士兵当然要嘲笑一个自称是王的犹太人! “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约十九12–15)主耶稣默默承受,毫不反抗;这是马可福音的读者在面对当局逼迫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教训(彼前二21–24)。然而,这还不是人对神儿子所做的最邪恶的事。现在,他们要领他到城外,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神的仆人要为这些钉他的人牺牲,为他们赎罪。马可福音这部分提到三个具体的时辰:巳初(可十五25)、午正(可十五33)和申初(可十五33–34)。犹太人计时是从上午六点到下午六点,巳初是上午九点,午正是中午十二点,申初是下午三点。马可按照犹太传统计时,但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里使用的是罗马历法,所以约翰福音十九章14节的午正是指下午六点。巳初(可十五21–32)。根据罗马法律,死刑犯得自己背着十字架(至少背着十字架的梁木)去受刑。耶稣也不例外。他背着自己的十字架,离开彼拉多的审判堂(约十九16–17),但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走了,于是罗马士兵“征用”古利奈人西门,让他替耶稣背十字架。罗马军官有权让犹太人服役,而犹太人对此深恶痛绝(太五41)。我们只要想想主耶稣被捕之后所忍受的痛苦,就明白为什么他没有力气背十字架。 “他本可召来一万天军”,但他甘愿替我们受苦。西门背十字架这个行为背后还另有深意:死刑犯应当背十字架,因为他有罪,但主耶稣是无罪的,所以他不背十字架。我们才是罪犯,西门是替我们背十字架。西门彼得夸口说,他甘愿与耶稣一同坐牢,甚至一同赴死(路二十二33),但最后帮助主的人是古利奈人西门,不是西门彼得。杜鲁门在给母亲的信里自嘲说,“我去白宫看总统,结果发现我就是总统。”西门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徒二10,六9),结果在这里遇到逾越节的羔羊!我们有理由相信西门后来信靠救主耶稣,回家之后又带领两个儿子信主。马可的很多罗马读者肯定认识亚历山大和鲁孚(罗十六13),说不定还认识西门本人。
路加福音的叙事中,
二、耶稣和西门(路二十三26) 让囚犯扛着自己的十字架到达处决地点,是他所受羞辱的一部分,所以当耶稣离开彼拉多的议事厅时,他就扛起十字架(约十九17)。很明显,耶稣无力前行,所以士兵不得不“征募”古利奈人西门替耶稣背十字架。 (这符合罗马的法律,见太五41。)当你思想耶稣从客西马尼园被捕后所经历的一切,不难想像此时他已不堪重负,快被压倒。但这里还有别的含义:背十字架是有罪的记号,而我们的主是无罪的!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从别的国家赶来庆祝节日(徒二5–11),西门就是其中之一。他从非洲旅行八百英里来以色列庆祝逾越节,现在却在最神圣的日子蒙受羞辱!他回家后该怎么对家人说啊?对西门而言,似乎是大难临头,最后却变成奇妙的机会,使他得以近距离接触耶稣。 (顺便说一下,那一位西门——西门彼得,曾信誓旦旦要跟随耶稣下监并受死的那位,哪儿去了?)这位西门本是要进城参加殿里早上九点的祷告会,但士兵为他重新安排了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西门因这次与耶稣的相遇而信了主。马可称他为“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可十五21),那两个人马可认为他的罗马读者应该认识。保罗在罗马书十六章13节问候一个叫鲁孚的基督徒,他很可能就是古利奈人西门的儿子。很明显,西门和他的两个儿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基督徒,在教会中享有威望。在西门见到耶稣之前,他有宗教和虔诚,可见到耶稣之后,他经历了真实和救恩。那天早上,他的身体和灵性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翻转了他的生命。神能使用出其不意的艰难处境,甚至是羞辱的处境,将人带到救主面前。
三、耶稣和耶路撒冷的妇女(路二十三27–31) 公开行刑会吸引了大批围观者,处决耶稣更是如此,何况耶路撒冷挤满了朝圣者。不难相信,有“大批群众”跟随被定罪的人,走向髑髅地。在那些人中有一群妇女,她们同情耶稣,也想到这个民族可怕的属灵光景,因此禁不住当众痛哭。有人指出,就福音书的相关记载而言,没有一个妇女曾与耶稣为敌。耶稣也从来不是妇女的敌人。他的榜样、他的教导,最重要的是他的救赎,对提升妇女地位、给予妇女尊严贡献良多。耶稣降生的消息被传给了一位犹太少女,耶稣的死亡有伤心的妇女们作见证,耶稣复活的好消息先向一位曾被鬼附身的妇女宣告。耶稣感激她们的同情,趁机教导她们,也教导我们一个重要的功课。当她们为一个人不公正的死哭泣时,耶稣却向前看,为整个民族将要遭遇的可怕毁灭而伤心,这审判是绝对公正的(见路十九41–44)。可悲的是,妇女和儿童将要遭受最多的苦难,历史也证明了这一事实。罗马人试图饿死犹太人,使他们屈服,因此,守城的饥饿男子从挨饿的妻儿那里夺走口粮,他们甚至杀死并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当耶稣在世时,以色列民族像一棵“青翠的树”。那是祝福和机遇的日子,本应该是硕果累累的时候。但是以色列拒绝了耶稣,成了“干枯的树”,只能当柴烧。耶稣常想要聚集他的子民,只是他们不愿意。他们在定耶稣的罪,其实只不过定了自己的罪。我们可以将耶稣的话解释成:“罗马政府对一个无辜的人尚且如此行,那对你们这些有罪之人该怎样行呢?审判之日来临的时候,你们还能逃脱吗?”
四、耶稣和强盗(路二十三32–34) 有预言说那位受苦的仆人将“列在罪犯之中”(赛五十三12;路二十二37),这两名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罪犯是强盗(太二十七38)。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用暴力公开抢劫的人”,与悄悄潜入屋子偷东西的贼形成对照。这两个人可能涉及杀人抢劫。
约翰福音的叙事,有些传道人说,此前一星期的主日,有大群的人手拿棕榈枝来欢迎耶稣,他们喊着说“和撒那”;而在这个星期五,这同一群人又翻脸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这样的传道人原初的意思或许是好的,但事实是,他们不是同一群人。欢迎耶稣的那群人主要来自加利利,因为耶稣在加利利很受欢迎。在彼拉多大厅里的那些人来自犹太和耶路撒冷,在这片地方,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控制着大局。来自加利利的门徒若有机会,他们可能会发动起义,救出耶稣!以人的眼光来看,耶稣受审是历史上最大的罪行,也是一桩最大的悲剧。然而从神的眼光来看,它应验了旧约的预言,成全了神的旨意。神预定了这一切,但这事实并没有让参与制造这一冤案的人免除责任。实际上,彼得在五旬节的时候一语道破了这两点真理(徒二23)。以色列求神给他们一个王,神把扫罗给了他们,他们就拒绝了父神(撒上八5–7)。他们求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就是拒绝了圣子。如今,他们也在拒绝圣灵的呼召(徒七51;罗十21)。尽管如此,他们总有一天会看到他们的王,他们会信他并得救(亚十二10–11;太二十四30;启一7)。以色列民和巡抚都在审判之下,两者都惨败了。但愿我们不会失败!彼拉多把耶稣交给祭司长,他们在罗马兵丁的帮助下,把耶稣带到了各各他。古罗马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Cicero)说过这样的话:“在一切惩罚中,最残酷、最耻辱的做法就是钉十字架了;愿它永不挨近罗马公民的身体,也不挨近他的思想或视听。” 钉十字架或许起源于古代波斯和腓尼基,但却是罗马人把它派上了特殊的用场。罗马公民不会被钉十字架,尽管也有例外情况。这种处死刑的方式专门用于处死最低等的罪犯,尤其是那些煽动叛乱的人。我们现今把十字架看成是荣耀与胜利的符号,然而在彼拉多的时代,十字架代表最卑贱的弃绝、羞辱和苦难。是耶稣把十字架变成了荣耀与胜利。按惯例,都是由罪犯自己把十字架从审判庭扛到执行地点,或者至少扛十字架的横梁。耶稣扛着十字架开始了那数里长的艰难历程。半路上,罗马兵丁“征募”了一位古利奈人,名叫西门,来替耶稣扛十字架。我们不知道为何会有人来替耶稣背负重担,圣经对此也没说什么。是不是他因受鞭打而太虚弱,扛不动十字架了?是不是犹太人太急于让他被钉十字架,完成之后他们好去庆祝逾越节,而耶稣却因身体虚弱走不快?有一件事是确实的:背负标记,十字架是有罪的而耶稣是无罪的(见可十五20–21;罗十六13)。
默想:
我是否愿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与主同行苦路?我所说的并非像苦行僧侣那样,而是指为主受羞辱。西门被勉强背了主耶稣的十字架走一段苦路,可能改变了他的一生。十字架代表最卑贱的弃绝、羞辱和苦难。是耶稣把十字架变成了荣耀与胜利。祂不以我为耻,甘愿替我走苦路,我怎能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与主同行苦路?
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谢谢祢不以我为耻,甘愿替我走苦路,我怎能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与主同行苦路?求祢帮助我甘愿为主受羞辱,十字架代表最卑贱的弃绝、羞辱和苦难,是祢把十字架变成了荣耀与胜利。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