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灵修

巡抚释放巴拉巴

马太福音27:15-23;马可福音15:6-14;路加福音23:17-23;约翰福音18:39-40

诗歌:当我想到这十字架

1. 很久以前在那遥远地方,
竖着木头架,又丑又高大,
有一个人挂在木头上,
人虽查不出罪,仍要钉死祂

我每想到十架, 泪涟涟,
钉痕在手足,血流满面,
每想到十架, 泪涟涟,
是我该挂上,是我该挂上,
我却得释放,得释放,得释放。

2. 祂除去了我绝望和罪恶,
把仇恨化成爱心和安宁,
连那些人要钉死祂的,
祂也全都赦免,赐给新生命.

我每想到十架, 泪涟涟,
钉痕在手足,血流满面,
每想到十架, 泪涟涟,
是我该挂上,是我该挂上,
我却得释放,得释放,得释放。

经文:

请视需要,选择阅读或视听经文。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灵训:

我们要再回到马太福音的叙事中,然后,耶稣就彼拉多的问题反问他(约十八34–37)。彼拉多脑中的“王”是罗马意义上的王吗?如果是,那么耶稣不是这类王。耶稣向彼拉多解释,他的国不属这世界,他没有士兵,他的跟随者也不发起战争,他的国是真理的统治。这段对话让彼拉多确信,耶稣并不是一个危险的革命分子,于是他做出了裁决,“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但犹太领袖却坚持要彼拉多给耶稣定罪。他们重复、放大对他的指控,提到耶稣来自加利利。这下彼拉多找到了一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加利利在希律的管辖权下,之前彼拉多杀掉了希律辖区的几个人(路十三1),很可能和希律产生了嫌隙。现在,他逮着了一个与希律和好的机会。马太没有记载希律安提帕对耶稣的审判(路二十三6–12)。这个希律就是杀害施洗约翰,又扬言要杀掉耶稣的希律(路十三31–32)。耶稣在希律面前沉默无言,因为希律止息了神的声音。这个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嘲弄耶稣,然后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如果彼拉多曾指望借此摆脱这个麻烦,那么他该失望了。但是,这一招的确修复了两个统治者之间的不和。彼拉多既想解决问题,又不想对耶稣作出明确的裁决。作为罗马巡抚,他的职责是依法办事。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彼拉多知道他不得不顺应民意。他作出的每个决定,都逼着他作出另一个决定,直到他被自己的逃避所捆绑。他向耶稣提出更多的问题,但耶稣不再作答。彼拉多还有另一个方案:他可以照着犹太人过逾越节的传统,释放一个囚犯。他没有选择某个不出名的囚犯,而是故意选了当中最臭名昭著的巴拉巴。这人是个强盗(约十八40),又是杀人的(可十五7)。照他的逻辑,众人一定会反对释放巴拉巴,求他释放耶稣。毕竟,谁会释放一个被定罪的杀人犯和强盗重返社会呢?可是,彼拉多错了。尽管耶稣曾服侍众人,医治患病的人,甚至让死人复活,但人们拒绝他,宁愿选择释放杀人犯。彼拉多意识到一场暴乱正在酝酿之中,他无法容许它的发生。犹太领袖最担心的就是——逾越节期间发生暴乱(太二十六5),他们逼着彼拉多采取行动。这位巡抚果真行动了,但纯粹是权宜之计,而不是本于诚实。他释放了罪人巴拉巴,把一个无辜的人钉上十字架,而这个人是神的儿子。彼拉多采取了三个步骤,企图为自己开脱罪责。首先,他洗手,声明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无罪的。其次,他明确宣布耶稣是个义人,其罪不至于死。第三,他提出鞭打耶稣,然后释放他。但领袖们不接受任何让步。最后,他们搬出一件致命武器,是彼拉多无法招架的,“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忠臣。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了。”(约十九12)这下,彼拉多无话可说了,他命人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去钉十字架。犹太人没有权柄处死犯人,他们不得不寻求罗马官员的帮助;彼拉多便发布了死刑令。这一切都应验了预言。犹太人不用十字架,而是用石头将罪犯处死。但诗篇二十二篇出自犹太人之手,它形象地描绘了钉十字架的场景。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诗二十二16)。耶稣为了我们成了咒诅,因为“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三13;申二十一23)。但神仍在借此做工,要成就他神圣的旨意。彼拉多知道什么是对的,却不去做对的事,他宁可“叫众人喜悦”(可十五15)。犹大降服于撒但,犯下了滔天罪行(约十三2、27);彼得顺服了肉体,以致三次否认主;彼拉多是屈从于世界,听从群众。彼拉多选择了容易的路,却不是正确的路。结果,他处决耶稣的臭名将永远留在历史中。马可福音的叙事也相仿。他知道这些犹太领袖不关心社会正义,只想实施报复(可十五10)。约翰对罗马人的审判进行了最详细的描述。我们结合各个福音的记载,会发现彼拉多反复声明他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约十八38;路二十三14;约十九4;路二十三22;太二十七24)。路加福音的叙事中,按照惯例,逾越节期间,总督会释放一名罪犯。于是,彼拉多给犹太人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他要鞭打耶稣,然后释放他。彼拉多手上还有一个囚犯巴拉巴,他确信犹太人不想让这个人被释放。毕竟,巴拉巴是个强盗(约十八40)、杀人犯,还犯上作乱(路二十三19)。他可能是犹太奋锐党人的头目,当时他们正致力于推翻罗马政权。尽管有一群好奇的群众聚集,我们绝不能认为城里的大多数人都聚在彼拉多面前,呼喊着杀害耶稣。主要是以色列的官方宗教领袖,尤其是祭司长(路二十三23),他们的声音盖过了彼拉多的声音,催逼他钉死耶稣。在棕枝主日呼喊“和散那”的百姓,最后在预备日的周五又喊着“钉死他!”,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约翰福音的叙事

3. “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约十八39–十九7) 希律也没有查出耶稣有任何该处死的罪来,这事实让彼拉多也壮起胆来,使他敢于直面犹太人的领袖,试图释放这位囚犯。彼拉多招齐了祭司长和首领,告诉他们说:他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希律也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下一步就是惩罚一下耶稣,然后释放他。犹太人早就清楚地表明,他们想要看到耶稣被处死(约十八31),彼拉多试图去做一件高尚的事,却软弱无力。彼拉多想要与犹太人的首领讨价还价,希望这样可以让他的建议更有力度。在逾越节期间,为了讨好犹太人,巡抚会释放一位囚犯给他们,这已经成了定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释放耶稣呢?当然,释放巴拉巴亦无不可,可犹太人为什么想要他释放巴拉巴呢?毕竟,巴拉巴是强盗(约十八40),是臭名昭著的囚犯(太二十七16),又是作乱杀人的(路二十三19)。有谁会想那种囚犯被释放呢?难以置信的是,群众却想要他释放巴拉巴!百姓受了祭司长和长老的挑唆(太二十七20),这些宗教人士的宗教信念没有激发他们走向公义和公正。逾越节期间往往是犹太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候,他们选择巴拉巴,就是对抗罗马。尽管耶稣曾经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百姓中有许多人对他也颇为失望,因为他没有带领百姓揭竿而起,推翻罗马的统治。或许他们以为耶稣几天前“凯旋进城”,就要开始解放犹太人了,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发生。这里没有解释暴民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无疑,有许多犹太人欣赏巴拉巴,因为他有勇有谋;看到他与罗马斗争,他们也颇为高兴。百姓若诚实地把这两位“候选人”进行一番对比,就该选择耶稣基督才是。然而,在狡猾的犹太首领的操纵下,在那样一种爱国热情的氛围里,人们开始迷失了。他们丧失了理性,一味地任由情绪摆布。他们给神的儿子定了罪,要求把他钉十字架,可他们的表决并没有说耶稣犯了什么罪,倒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愚昧。而彼拉多也尝试了另一个做法——利用人们的怜悯心。群众喊叫“把他钉十字架”(可十五14),但如果把耶稣在众人面前鞭打一顿,众人对耶稣的恨意或可消解吧。还有什么人看到囚犯被鞭打,还要把他钉十字架呢?在古罗马,鞭打人的鞭子是用皮革制成的,鞭子上打了许多结,系有金属块或骨头。有很多囚犯受不住鞭打就死了。一想到圣洁无罪的神子竟然遭受这样残酷的鞭打,我们就会痛彻肺腑。他是无辜的,却被当成罪犯来对待;他诚然是为我们的缘故承受这一切。在亚那面前,有人用手掌打他。在该亚法和公会面前,有人吐唾沫在他脸上,也有人用拳头和手掌打他(太二十六67)。彼拉多鞭打他,兵丁用手掌打他(约十九1–3)。在被带到各各他之前,兵丁戏弄他,又用棍子打他(可十五19)。他为我们受了多少苦啊!彼拉多称他为“犹太人的王”(约十八39),于是兵丁决定应该给“王”预备王冠和袍子。犹太人曾因他自称是先知而取笑他(太二十六67–68),而此时,外邦人却因他自称是王而取笑他。在希腊原文中,约翰福音十九章3节所用的动词时态表明那些兵丁反复来到他面前、戏弄他、用手打他。地狱的邪恶势力那一天在彼拉多的大厅里几近全盛。

默想:

我也会在人群中喊着“把他钉十字架”吗?我是否意识到堕落的人性是没有下限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浩劫,人性的卑劣一览无遗。夫妻、亲子之间的相互批斗,就是把心中的野兽放了出来。如果我身处其中,也没有把握不会随波逐流。 「不要这人,要巴拉巴! 」我却不知就是我的愚昧,主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我正像巴拉巴一样,本来是我该挂上,我却得着释放!

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谢谢祢为我被挂在十字架上!我正像巴拉巴一样,本来是我该挂上,我却得着释放!求祢帮助我不要在人群中喊着“把他钉十字架”,而能意识到堕落的人性是没有下限的,如果我身处其中,也没有把握不会随波逐流。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