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靈修

往各各他的苦路

馬太福音27:31-32;馬可福音15:20-21;路加福音23:26-32;約翰福音19:16-17

詩歌:Via Dolorosa受難的道路

走過Via Dolorosa那日在耶路撒冷,
兵丁們嘗試開出一窄路,
但群眾擁擠想看,這將要死在加略山的人,

祂因鞭打不斷流血,背上佈滿了鞭痕,
祂的頭上戴著荊棘的冠冕,
祂每步都要承受,輕蔑來自想處死祂的人!

走過Via Dolorosa,稱做受難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來像贖罪羔羊,
但祂選擇走這條路因著愛,為你和我。
走過Via Dolorosa,一路到那加略山,

祂因鞭打不斷流血,背上佈滿了鞭痕,
祂的頭上戴著荊棘的冠冕,
祂每步都要承受,輕蔑來自想處死祂的人!

走過Via Dolorosa,稱做受難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來像贖罪羔羊,
但祂選擇走這條路因著愛,為你和我。
走過Via Dolorosa,一路到那加略山,

祂寶血洗淨所有的靈魂,
使祂甘心走過那耶路撒冷。

走過Via Dolorosa,稱做受難的道路,
基督君王祂來像贖罪羔羊,
但祂選擇走這條路因著愛,為你和我。
走過Via Dolorosa,一路到加略山,

嗚────

經文:

請視需要,選擇閱讀或視聽經文。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

靈訓:

馬太福音的敘事中

二、被釘十字架(太二十七31–38) 十字架是最羞辱、最痛苦的死刑方式。耶穌不只為我們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羅馬公民通常不會被處以十字架的刑罰。實際上,這種死刑方式太丟臉,上流社會從不提及。 耶穌被帶出城外,帶到死刑執行地(來十三12–13)。按照要求,犯人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至少背十字架的橫樑),還要把標明自己罪名的牌子掛在脖子上。被釘十字架上的時候,這個牌子要掛在他的頭上,讓眾人看見。 馬太的記載說得並不是特別清楚,似乎耶穌背不動他的十字架,因此拖慢了整個隊伍的前行速度。想想他前一晚整夜沒有合眼,被鞭打,又被士兵戲弄,想必一定是精疲力竭。開始,耶穌是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的(約十九17)。馬可福音十五章22節說,“他們把他帶到各各他”(直譯)。“帶”的意思是“運送、背起”,這暗示在行進過程中,士兵不得不協助耶穌前行。 這次的處決不能耽延。逾越節的慶祝活動就要開始,猶太領袖不想他們的聖日被罪犯的死屍褻瀆(約十九31)。為了加快行進速度,士兵把古利奈人西門抓了過來。他本來是到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不料卻被逮住來背他不認識的罪犯的十字架,這對他來說實在是一樁恥辱!但羅馬士兵有權徵用平民(太五41)。 馬可提到西門時給人的感覺是,似乎讀這卷福音書的人都認識他,“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可十五21)。顯然,他這兩個兒子是人所熟知的教會成員。這段羞辱的經歷似乎令西門和他的家人歸信了耶穌。他本是到耶路撒冷來獻逾越節的羔羊,卻遇到為他而死的神的羔羊。

馬可福音的敘事也相仿。然後,羅馬士兵羞辱嘲笑耶穌,鞭打他,朝他吐口水,裝作拜他。羅馬士兵當然要嘲笑一個自稱是王的猶太人!“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約十九12–15)主耶穌默默承受,毫不反抗;這是馬可福音的讀者在面對當局逼迫的時候需要明白的教訓(彼前二21–24)。 然而,這還不是人對神兒子所做的最邪惡的事。現在,他們要領他到城外,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神的僕人要為這些釘他的人犧牲,為他們贖罪。馬可福音這部分提到三個具體的時辰:巳初(可十五25)、午正(可十五33)和申初(可十五33–34)。猶太人計時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六點,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馬可按照猶太傳統計時,但使徒約翰在約翰福音裡使用的是羅馬曆法,所以約翰福音十九章14節的午正是指下午六點。 巳初(可十五21–32)。根據羅馬法律,死刑犯得自己背著十字架(至少背著十字架的梁木)去受刑。耶穌也不例外。他背著自己的十字架,離開彼拉多的審判堂(約十九16–17),但他已經沒有力氣再走了,於是羅馬士兵“徵用”古利奈人西門,讓他替耶穌背十字架。羅馬軍官有權讓猶太人服役,而猶太人對此深惡痛絕(太五41)。 我們只要想想主耶穌被捕之後所忍受的痛苦,就明白為什麼他沒有力氣背十字架。“他本可召來一萬天軍”,但他甘願替我們受苦。西門背十字架這個行為背後還另有深意:死刑犯應當背十字架,因為他有罪,但主耶穌是無罪的,所以他不背十字架。我們才是罪犯,西門是替我們背十字架。西門彼得誇口說,他甘願與耶穌一同坐牢,甚至一同赴死(路二十二33),但最後幫助主的人是古利奈人西門,不是西門彼得。 杜魯門在給母親的信裡自嘲說,“我去白宮看總統,結果發現我就是總統。”西門來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徒二10,六9),結果在這裡遇到逾越節的羔羊!我們有理由相信西門後來信靠救主耶穌,回家之後又帶領兩個兒子信主。馬可的很多羅馬讀者肯定認識亞歷山大和魯孚(羅十六13),說不定還認識西門本人。

路加福音的敘事中,

二、耶穌和西門(路二十三26) 讓囚犯扛著自己的十字架到達處決地點,是他所受羞辱的一部分,所以當耶穌離開彼拉多的議事廳時,他就扛起十字架(約十九17)。很明顯,耶穌無力前行,所以士兵不得不“徵募”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十字架。(這符合羅馬的法律,見太五41。)當你思想耶穌從客西馬尼園被捕後所經歷的一切,不難想像此時他已不堪重負,快被壓倒。但這裡還有別的含義:背十字架是有罪的記號,而我們的主是無罪的!數以千計的猶太人從別的國家趕來慶祝節日(徒二5–11),西門就是其中之一。他從非洲旅行八百英里來以色列慶祝逾越節,現在卻在最神聖的日子蒙受羞辱!他回家後該怎麼對家人說啊? 對西門而言,似乎是大難臨頭,最後卻變成奇妙的機會,使他得以近距離接觸耶穌。(順便說一下,那一位西門——西門彼得,曾信誓旦旦要跟隨耶穌下監並受死的那位,哪兒去了?)這位西門本是要進城參加殿裡早上九點的禱告會,但士兵為他重新安排了日程。 我們有理由相信,西門因這次與耶穌的相遇而信了主。馬可稱他為“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可十五21),那兩個人馬可認為他的羅馬讀者應該認識。保羅在羅馬書十六章13節問候一個叫魯孚的基督徒,他很可能就是古利奈人西門的兒子。很明顯,西門和他的兩個兒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基督徒,在教會中享有威望。 在西門見到耶穌之前,他有宗教和虔誠,可見到耶穌之後,他經歷了真實和救恩。那天早上,他的身體和靈性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翻轉了他的生命。神能使用出其不意的艱難處境,甚至是羞辱的處境,將人帶到救主面前。

三、耶穌和耶路撒冷的婦女(路二十三27–31) 公開行刑會吸引了大批圍觀者,處決耶穌更是如此,何況耶路撒冷擠滿了朝聖者。不難相信,有“大批群眾”跟隨被定罪的人,走向髑髏地。 在那些人中有一群婦女,她們同情耶穌,也想到這個民族可怕的屬靈光景,因此禁不住當眾痛哭。有人指出,就福音書的相關記載而言,沒有一個婦女曾與耶穌為敵。耶穌也從來不是婦女的敵人。他的榜樣、他的教導,最重要的是他的救贖,對提升婦女地位、給予婦女尊嚴貢獻良多。耶穌降生的消息被傳給了一位猶太少女,耶穌的死亡有傷心的婦女們作見證,耶穌復活的好消息先向一位曾被鬼附身的婦女宣告。 耶穌感激她們的同情,趁機教導她們,也教導我們一個重要的功課。當她們為一個人不公正的死哭泣時,耶穌卻向前看,為整個民族將要遭遇的可怕毀滅而傷心,這審判是絕對公正的(見路十九41–44)。可悲的是,婦女和兒童將要遭受最多的苦難,歷史也證明了這一事實。羅馬人試圖餓死猶太人,使他們屈服,因此,守城的饑餓男子從挨餓的妻兒那裡奪走口糧,他們甚至殺死並吃掉自己的親生骨肉。 當耶穌在世時,以色列民族像一棵“青翠的樹”。那是祝福和機遇的日子,本應該是碩果累累的時候。但是以色列拒絕了耶穌,成了“乾枯的樹”,只能當柴燒。耶穌常想要聚集他的子民,只是他們不願意。他們在定耶穌的罪,其實只不過定了自己的罪。 我們可以將耶穌的話解釋成:“羅馬政府對一個無辜的人尚且如此行,那對你們這些有罪之人該怎樣行呢?審判之日來臨的時候,你們還能逃脫嗎?” 

四、耶穌和強盜(路二十三32–34) 有預言說那位受苦的僕人將“列在罪犯之中”(賽五十三12;路二十二37),這兩名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罪犯是強盜(太二十七38)。這個希臘詞的意思是“用暴力公開搶劫的人”,與悄悄潛入屋子偷東西的賊形成對照。這兩個人可能涉及殺人搶劫。

約翰福音的敘事,有些傳道人說,此前一星期的主日,有大群的人手拿棕櫚枝來歡迎耶穌,他們喊著說“和撒那”;而在這個星期五,這同一群人又翻臉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這樣的傳道人原初的意思或許是好的,但事實是,他們不是同一群人。歡迎耶穌的那群人主要來自加利利,因為耶穌在加利利很受歡迎。在彼拉多大廳裡的那些人來自猶太和耶路撒冷,在這片地方,猶太人的宗教領袖控制著大局。來自加利利的門徒若有機會,他們可能會發動起義,救出耶穌! 以人的眼光來看,耶穌受審是歷史上最大的罪行,也是一樁最大的悲劇。然而從神的眼光來看,它應驗了舊約的預言,成全了神的旨意。神預定了這一切,但這事實並沒有讓參與制造這一冤案的人免除責任。實際上,彼得在五旬節的時候一語道破了這兩點真理(徒二23)。 以色列求神給他們一個王,神把掃羅給了他們,他們就拒絕了父神(撒上八5–7)。他們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就是拒絕了聖子。如今,他們也在拒絕聖靈的呼召(徒七51;羅十21)。儘管如此,他們總有一天會看到他們的王,他們會信他並得救(亞十二10–11;太二十四30;啟一7)。 以色列民和巡撫都在審判之下,兩者都慘敗了。 但願我們不會失敗!彼拉多把耶穌交給祭司長,他們在羅馬兵丁的幫助下,把耶穌帶到了各各他。古羅馬政治家兼哲學家西塞羅(Cicero)說過這樣的話:“在一切懲罰中,最殘酷、最恥辱的做法就是釘十字架了;願它永不挨近羅馬公民的身體,也不挨近他的思想或視聽。” 釘十字架或許起源于古代波斯和腓尼基,但卻是羅馬人把它派上了特殊的用場。羅馬公民不會被釘十字架,儘管也有例外情況。這種處死刑的方式專門用於處死最低等的罪犯,尤其是那些煽動叛亂的人。我們現今把十字架看成是榮耀與勝利的符號,然而在彼拉多的時代,十字架代表最卑賤的棄絕、羞辱和苦難。是耶穌把十字架變成了榮耀與勝利。 按慣例,都是由罪犯自己把十字架從審判庭扛到執行地點,或者至少扛十字架的橫樑。耶穌扛著十字架開始了那數裡長的艱難歷程。半路上,羅馬兵丁“徵募”了一位古利奈人,名叫西門,來替耶穌扛十字架。我們不知道為何會有人來替耶穌背負重擔,聖經對此也沒說什麼。是不是他因受鞭打而太虛弱,扛不動十字架了?是不是猶太人太急於讓他被釘十字架,完成之後他們好去慶祝逾越節,而耶穌卻因身體虛弱走不快?有一件事是確實的:背負標記,十字架是有罪的而耶穌是無罪的(見可十五20–21;羅十六13)。

默想:

我是否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主同行苦路?我所說的並非像苦行僧侶那樣,而是指為主受羞辱。西門被勉強背了主耶穌的十字架走一段苦路,可能改變了他的一生。十字架代表最卑賤的棄絕、羞辱和苦難。是耶穌把十字架變成了榮耀與勝利。祂不以我為恥,甘願替我走苦路,我怎能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主同行苦路?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不以我為恥,甘願替我走苦路,我怎能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主同行苦路?求祢幫助我甘願為主受羞辱,十字架代表最卑賤的棄絕、羞辱和苦難,是祢把十字架變成了榮耀與勝利。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